為受壓迫者發聲 獲和平獎 大屠殺倖存者 維瑟爾逝世

為受壓迫者發聲 獲和平獎 
大屠殺倖存者 維瑟爾逝世

「中立幫助的是壓迫者,從來不是受害人。沉默鼓勵的是施虐者,從來不是被虐的人。」僥幸在納粹大屠殺中生還的猶太裔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瑟爾(Elie Wiesel),窮一生為大屠殺死難者、以至世界各地被遺忘與受壓迫的人發聲,前日他在美國紐約市寓所辭世,享年87歲。

維瑟爾是哲學家、演說家、教授,更是著名作家,有50多部著作,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夜》,這部回憶錄記述了他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經歷。事實上,維瑟爾「以見證二戰納粹的種族滅絕暴行為畢生事業」,1986年向他頒授諾貝爾和平獎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就盛讚他是「人類的使者」,是「暴力、壓迫和種族主義持續的時代、重要的精神領袖」。

Elie Wiesel 1928-2016

15歲全家被關集中營

維瑟爾於1928年生於羅馬尼亞一個小鎮,與父母及三位姊妹住在猶太人社區;全家被送到波蘭奧斯威辛滅絕營時,他只有15歲。翌年,隨着他被轉送到的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4月獲得解放,他帶着烙在臂上的「A-7713」集中營編號重獲自由。但黑暗的一年已帶來劇變,他母親和唯一的妹妹在奧斯威辛被送入毒氣室,父親因饑餓和疾病,在布痕瓦爾德解放前不久離世。
維瑟爾在法國跟兩位姊姊團聚,上索邦大學念文學和哲學,並成為記者。在戰後約十年間,他動過自殺念頭,亦跟許多大屠殺倖存者一樣絕口不提大屠殺經驗,直到1950年代中他用猶太人的意第緒語寫成《夜》。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被美軍解放,維瑟爾決定活下來當見證人。

「那一夜,初入奧斯威辛的那夜,我沒齒難忘,那一夜令我的人生變成漫漫長夜……我不會忘記孩子們的小臉、以及他們在靜默青空下化成煙圈的軀體……」書中亦記述了當父親在不遠處遭到痛毆時,他在床位靜靜躺着的羞愧。
《夜》終被繙譯成30多種文字、銷售了逾千萬冊,跟《安妮日記》同被視為二戰納粹暴行重要見證,但後者的記述止於安妮一家被捕,《夜》卻是記述了最黑暗最殘酷的部份,以至出版商曾擔心會滯銷。而英譯本1960年初版3,000冊確要「3年才賣完;而現在我每月接到上百封兒童讀者的來信。」維瑟爾在2002年如此說。

1988年,維瑟爾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華里沙(左),到奧斯威辛集中營舊址悼念。

寫傳記見證二戰暴行

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後,維瑟爾娶了同樣經歷過大屠殺的太太,育有一子。之後他在波士頓大學任教哲學、文學和猶太研究,也在耶魯和紐約城市大學授課。
與此同時,正如他在《夜》中寫道,「遺忘逝者,猶如第二次殺死他們」,逾半個世紀以來,他孜孜不倦爭取紀念大屠殺死難者。1985年他到白宮接受「國會金章」時,就斥責時任總統列根竟打算訪德時到葬有希特拉納粹武裝親衞隊(Waffen SS)的墓地獻花。「總統先生,那不是你該到的地方,你該跟受害人站在一起。」但列根最終未理會國際譴責,一意孤行。

1986年,維瑟爾在妻兒(左一及二)陪同下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維瑟爾亦為世界各地受苦難和不公義對待的人發聲,由前蘇聯的猶太人、柬埔寨難民、庫爾德族、非洲饑民到波斯尼亞種族滅絕受害人,他都關心和支持。
對於維瑟爾離世,世界領袖都表示哀痛。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他是「世界良心」,不只對抗反猶太主義,更致力反對一切形式的仇恨與偏狹。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稱他是「猶太族的巨人」。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2010年,維瑟爾獲奧巴馬總統頒發國家人文獎章後,第一夫人米歇爾上前祝賀。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