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50米安全距離 實踐人豚共融

【旅遊籽】50米安全距離 實踐人豚共融

【旅遊籽:假日散心】
講起香港原居民,大家必定想起人,但別數漏了中華白海豚。牠們早於17世紀已於本港西部水域,包括北大嶼山近沙洲及龍鼓洲、西大嶼山的大澳及分流出沒。烈日當空,本來海天一色,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狠狠大殺風景,威脅中華白海豚的性命,根據去年漁護署統計,現時只剩61條中華白海豚在港棲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預計,未來10年,牠們將再失去1,400公頃棲息地,都是發展惹的禍。

遊客對牠們熱愛不減,十多年前大澳已有賞豚團,收費約廿多元一位,有機會和中華白海豚近距離接觸,吸引本地及外國遊客參加,快速的小艇,隆隆的引擎聲,人類的好奇心,向白海豚步步進逼,阻礙牠們和同伴溝通及覓食,被迫做快閃黨躲開滋擾。生態旅遊公司旅行家和綠恒生態旅遊,聯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導賞團,促進人豚共融,以不干擾海豚為大前提舉辦賞豚團。導賞員朱龍海(Jimmy)指出,他們鼓勵觀豚營運商遵守一些守則:船隻距離海豚約50米,船家需要減速和關掉引擎,靜待海豚主動游近,不能高速正面駛向海豚,以及刻意分開豚群;在距離海豚100米範圍內,同一時間最多只可有三架小艇出現等。旅行家高級經理張單媚(Tammy)表示,現時大澳五間觀豚營運商全都響應計劃,並參與提供收費的生態遊。「營運商的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希望多點鼓勵,令他們增強保育意識。」Tammy補充。

本港現時只剩61條中華白海豚,觀賞時要保持距離,確保牠們不受干擾。

導賞團的十多名參加者看到活躍的白海豚,就算保持50米距離遠觀也笑逐顏開。

虎山設望遠鏡,讓登山人士遠觀白海豚。

大澳文物酒店前身是大澳警署,為二級歷史建築,活化為精品酒店,於2012年重開。

上山尋豚 港珠澳大橋大殺風景

採訪當天陽光普照,彷彿連海豚的心情都特別好。記者隨同團友出海觀豚,船長樊生一看到海上有豚鰭泛起的白影,便提示團友觀賞方位,幾乎百發百中,每隔數十秒至數分鐘,便看到牠們的蹤影,有的形單隻影追着小魚覓食,有的孖住同伴嬉戲,有時跳得高高,教人目不暇給,不過捕捉牠們上水呼吸短暫的一瞬實不簡單,顧着歡呼,忘記按快門,只好耐心等待,接近半小時船程,梗影到一張合心意的。若覺得坐船觀豚造成滋擾,不打緊,大澳有座山叫虎山,登山就可以遠觀海豚。這山只有77米高,新手行上山亦無難度,只需橫過涌橋,步行至石仔埗街至少林武術文化中心,便有指示牌前往登山口。山徑除了能看到大殺風景的港珠澳大橋,更可遠眺澳門。俯視海岸偶然發現海豚的蹤影,Jimmy解釋,船上或山上尋豚,都要有好天氣及好運氣。
如果不幸與海豚絕緣,大澳還有很多歷史名勝值得細賞,包括二百多年歷史的棚屋,經歷火災的洗禮,仍新舊交錯地屹立於此,在石仔埗街漫步,不難發現還有半圓形舊式棚屋,很像船篷,別樹一格。沿路往公眾碼頭方向,經過於1902年興建的前大澳警署,是本港最早的離島警署,現已改建為酒店,部份範圍免費參觀,但一晚雙人客房住宿費超過$2,000,自問是大豪客才負擔得起。想慳家的人不如掃街去,導賞團參加者可獲$10社區貨幣,於當地小店消費,支持大澳發展,至今參與的小店有三間,大澳小食是其中之一,即叫即做香妃卷,餡料有葱粒、菜脯和芝麻等,十分惹味。其餘沒有參與的店舖,小食種類也多姿多采,除了吉慶街的炭爐雞蛋仔,永安街復興行出名煙韌的墨魚片,喝啖山楂紫背天葵茶一解暑氣。

復興行老闆黃錦輝逢周末售賣滷水大墨魚。

滷水墨魚新鮮煙韌,每碗$45。

山楂紫背天葵茶甜中帶酸,消暑一流, 每支$15。

復興行
永安街4D舖

炭燒雞蛋仔老闆李伯伯戴着墨鏡,烈日當空站在炭爐邊燒雞蛋仔,汗流浹背。

炭爐雞蛋仔十分香脆,每底$15。

大澳炭燒雞蛋仔
吉慶街59號地下

大澳小食門前掛上海報,導賞團參加者可使用$10社區貨幣光顧。

香妃卷餡料有葱粒、菜脯和芝麻等,每件$28。

大澳小食
吉慶街70號地下

「人豚共融」大澳生態遊

日期:即日起至9月30日(逢星期二、六及公眾假期)
時間: 1:00pm至 4:00pm
收費:$180(包括導賞員、乘小艇及保險,所有收入撥作大澳社區可持續旅遊發展及海豚保育用途)
查詢: http://www.hktraveler.com/

夏日郊遊 三公升水傍身

夏日散心,出海以外,常有行山郊遊活動。海豚導賞團參加者陳家詠(Wing)愛郊遊,不忘分享心得。她建議計劃路線不要太長,幾公里已足夠。防曬方面,漁夫帽、手袖等是基本裝備,登山褲可長可短但必須透氣。炎夏出汗多,水一定要帶足,她會帶三公升水,一支一公升清水,一支是兩公升由冰塊溶化的水。「把毛巾圍在冰水樽外圍,可敷在身上降溫。」清水則用來混合電解質飲品沖劑,補充體力。身為環保分子,她建議大家隨身㩦帶可循環再用的膠樽,少買樽裝飲品。

把電解質飲品沖劑加進清水中,補充體力。

自攜由冰塊溶化的水,把毛巾裹着水樽,再敷上身降溫。

記者:梁慧琳
攝影:潘志恆、劉永發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