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踏入第十九年,《中英聯合聲明》雖然白紙黑字寫上「五十年不變」,然而這十多年間,街市一事一物已靜悄悄改變。本地菜曾經一輛輛貨車的運入蔬菜統營處(菜統處),如今農夫卻要搞直銷網購才能賺取微薄收入;以往在街市總會聽到活雞啼叫聲,如今雞販的斬肉刀經常放在砧板上鋪塵,大閘亦牢牢關上。你或許覺得這些小變化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沒關係,沒有本地菜可以吃內地菜,沒有舊街市可以去大超市。只是當我們選擇越來越少,香港仍是你所熟悉的那個自由大都會嗎?
「說到最後,其實還是土地問題。」──朱凱迪
五十至八十年代,農民只需要負責種植,再將蔬菜運出去合作社,買手直銷,並同時種植不同蔬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只是沒有人知道政府哪天會收回他們的農地,年輕人不敢全職當農民,本地菜消失看來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裏(九龍城街市)曾經有十一檔雞檔,現在只剩兩檔了。」──玲姐
九七之前,香港和內地都有活雞供應,價錢亦較便宜。九七後因禽流感爆發,活雞不可留過夜,即使賣不完也要先屠宰,不少雞販覺得生意越發難做。2008年,政府提出以10億元收回所有活雞檔牌照,最後有339名,即超過七成雞販願意退回牌照。
「領展令小市民的生活再沒有其它選擇。」──劉小麗
1982年英政府規定,每55至65戶家庭就要有一個公眾街市檔位。然而香港政府卻在2009,變相趕絕小商販。領展亦大力驅趕在其商場(屯門良景商場及上水彩園商場)附近經營的無牌小販,令基層市民的選擇越來越少。
記者:黃映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