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被遺忘的啹喀兵 家鄉菜緬懷

【飲食籽】被遺忘的啹喀兵 家鄉菜緬懷

【飲食籽:嘴刁評台】
啹喀兵(Gurkha)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很陌生。回歸前,這群尼泊爾軍人曾冒死守護香港和中國之間的邊境,奮勇抗敵,單是元朗的尼泊爾軍人墳場,就躺着五百多位為港捐軀的啹喀兵。今天不論在歷史博物館還是教科書,都遍尋不獲他們的痕迹。有啹喀兵後代在港開設餐廳,炮製正宗尼泊爾菜,讓港人不要忘記這些連年輕尼泊爾人也開始遺忘的英雄。

沿着嘉咸街往上走,有一幢純白色的大廈,沒有牌號也沒有招牌,樓梯卻有好幾個印上餐廳“Johnny Gurkha”名字的貼紙。香港賣正宗尼泊爾菜的餐廳不多,這間是少有家庭式經營的尼泊爾餐廳。「我們家裏煮甚麼,在餐廳也煮甚麼。」老闆Sharad胖胖的,看他的身形就覺得他能變出好吃的菜餚。他把黑色的肉乾放進鍋裏半煎炸,原來是經過熟成的水牛肉。如果到過尼泊爾旅行,不難發現當地的肉排都是水牛肉。用薑、蒜、尼泊爾乾辣椒等香料炒過水牛肉,就成了一碟微辣香口的小吃,配啤酒一流。除了小吃,他特意為我們煮了一款菜湯,「這湯幾乎每個尼泊爾家庭都會煮。」他在鍋裏放入醃好的芥菜,加入香料和清水,便是這款酸酸辣辣的清湯,夏天喝特別醒胃。這裏所有食物都會依照尼泊爾傳統,用銅器餐具上菜,凸顯這家餐廳的身份。
餐廳的裝修由老闆和他的好朋友王先生(Calvin)一同設計。牆上掛着的尼泊爾畫都是Calvin到處搜購回來,吧枱下的木板印上喜馬拉雅山和採蜂人的相片,別有風味。Sharad的爺爺和爸爸都是在香港服過役的啹喀兵,八十年代,他剛出生就隨爸爸來港,在西貢就讀英國學校,小學畢業後隨退役的爸爸回尼泊爾,「回去後,我總掛念香港的一事一物,尤其這裏的燒賣和魚蛋!」長大後他決定移民香港,由於他的家族在尼泊爾經營餐廳,移民後他亦在港開餐廳。問及他對自己身為啹喀兵後代的感受,他爽快回答:「很驕傲。」小時候他的父親不斷操練他們幾兄弟,甚至鼓勵他加入軍隊,「偶爾覺得傷心,政府似乎完全抹去啹喀兵的貢獻。」

Sharad(左)在中環經營地道尼泊爾餐廳,身為他朋友的Calvin經常在店內打躉。

Sharad的爸爸是啹喀兵,他開玩笑說爸爸不及自己英俊。

Sharad的爸爸(左)跟爺爺都是啹喀兵,這是他們三人難得的合照。

Johnny Gurkha開業一年多,沒有顯眼的招牌,只有幾張貼紙吸引路人目光。

不諳粵語被搵笨

「我早就把香港當成自己的家。」他在香港居住超過20年,比待在尼泊爾的時間還要長。不過他仍不諳一句廣東話,「嘿,即使不懂廣東話也能在香港生存,況且廣東話真的很難學懂。」Calvin卻指出裝修公司曾因Sharad不懂廣東話,故意抬高價格,工程亦貨不對辦,「吧枱上的木櫃說好會用來放酒,但裝修公司只上了一兩顆螺絲就想了事。」不過Sharad一笑置之,他覺得身為異鄉人,不好意思要求太多。即使曾被港人欺負,他仍堅持選用本地食材,「最重要是讓客人吃到最好的食材吧。」

Sukuti $98
將水牛乾半煎炸炒香,是一道外脆內軟,層次豐富的小食。

Chicken Chilli $78
味道有點像香辣版的中式咕嚕肉,雞肉嫩滑不乾。

Himalayan Soup $48
尼泊爾傳統菜湯,味道帶酸,很醒胃。

Strawberry Lassi $58
新鮮乳酪加上士多啤梨糖漿製成的飲品,味道偏甜,小朋友至愛。

Yuzu Cocktail $88
日本柚子酒配伏特加製成的調酒,味道清新不太嗆。

Johnny Gurkha
中環嘉咸街45號

嘆被港人忘記 軍人變清潔工

「每逢遇上颱風或天災,政府會緊急調派我們協助市民。」1980年,Hempratap初到香港服役,是香港末代啹喀兵。當年的啹喀兵除了駐守邊疆和管理治安,還要隨傳隨到,意味他們沒有真正的休假,「只要長官下令,我們甚麼地方都會去。」回歸後,卻鮮有人提及啹喀兵,「傷心是無可避免的,現在的年輕人已不知甚麼是啹喀兵。我當然為自己的身份驕傲,只是有時覺得,如果我成為自己國家的啹喀兵,應該更滿足。」

尋訪老兵 記錄歷史

Dhiraj(迪拉子)是啹喀兵後代,當年他來香港完成碩士課程,曾在一間醫院遇上一位老啹喀兵,「當時我擔任醫院繙譯員,醫生不斷勸那位老兵留院醫治,老兵卻堅持出院。」老兵的兒子丟下年老的父母出走,而他只能當清潔工人,用微薄收入勉強養活自己和妻子。說到這裏,他泛起淚水,「我爺爺當年躺在病床,仍滔滔不絕說他在香港服役的故事,為何如今香港人卻忘記他們呢?」他趁假日就會四出找尋啹喀兵和他們的後代,並建立網上專頁,記錄他們的故事,「如果尼泊爾的小朋友知道啹喀兵的歷史,或者會向他們學習,並為這個城市作出貢獻。」

Hempratap是末代的啹喀兵,每次說到回歸,慨嘆年輕人已經忘記

迪拉子經常四出收集啹喀兵的故事,並成立專頁記錄他們的點滴。

facebook:GurkhasinHK

記者:黃映嫚
攝影:劉永發、林栢鈞
編輯:李寶筠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