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偏南氣流周三清晨為本港帶來驟雨,驟雨過後迎接黎明,港島南區華富邨、坪洲和屯門大欖涌均出現「半圓雙彩虹」,不止有網民拍攝到,就連天文台的戶外鏡頭也捉捕到。
天文台指,若雨後放晴,陽光經半空的水滴折射和反射,便形成彩虹;通常陽光在水滴內只有1次反射,但若有部分水滴有2次反射,改變光線方向,便會產生第二道彩虹,或稱為霓。
另外,有網民周三中午在尖東拍攝到另一大氣光學現象「日暈(Halo)」,不過這些圍繞太陽的七彩光環,形成機制與彩虹完全不同。
當懸浮在4.5公里以上高空的卷狀雲,其冰晶折射出陽光,才會看見日暈,但有時天空常被卷層雲或厚的卷雲覆蓋,故難以清楚看見。日暈於春夏季節較常出現,本港每年平均出現約3次,有時甚至達7至10次,不算罕見。
至於上周六早上出現的另一大氣光學現象「環地平弧」(circumhorizon arc)則較罕見,又名「日承」、「日載」或「火彩虹」,不過它並非真正的彩虹,與火也沒任何關係,只是看起來像天空中自燃的彩虹而得名。要看見「環地平弧」,陽光要穿過帶有較多扁平狀冰晶的卷雲層,入射角度剛好要58°,這些卷雲層至少要有6公里以上。
天文台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
http://bit.ly/1HqnC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