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懷鬼胎 - 陶傑

各懷鬼胎 - 陶傑

脫歐公投之後,歐盟在德法兩國把持之下,反應情緒失控,出現三歲小孩子摔瓶罐的現象。
首先是聲言連英文也要踢出歐盟,不以之為官方語言。不要英文,法律合同文件改用法德兩種語文,全世界商人和資金嚇一跳,以後多花一筆語文翻譯和律師成本,歐盟如同主動孤立而趕客。
說得出,可要做得到。德國政府最好出一筆全球德文教育津貼基金,向世界派出德國教師,讓香港的名校加開德文課。
如果成事,是一件大好事。法國政府也加強法國文化協會職責,全球推行雙語。將來的香港中學生,兼識尼采、華格納、歌劇「尼布隆的指環」和「阿依達」,欣賞印象主義美術,留學的選擇不止英美那麼沉悶(中國人的下一代,未來至少五百年,都還要送子女去西方「留學」的),留德留法,視野和氣象,開拓了許多。
對於香港人,這一點是英國退歐、英鎊急跌、可以瘋狂購入英鎊以外更遠大的利益,更是崇優唯美主義者天大喜訊。英文是全球化語言,也是世界公民的母語,訓練理性、陶冶品味其實不夠用。加上德法兩種,就夠了。這就是真正的變局,Change。
但是隨後,一山難藏二虎,法德聯盟,要一起對付英國才有意義。英國的因素消除,法德兩國有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梵爾賽條約的舊怨。三國鼎立,少一腿,變成楚漢相爭,這一點,人性超越中外,法德兩國就會吵起來。
歷史證明,法德相爭,像世界杯的往績,法國玩不過德國,是手下敗將,德國一定稱雄。這就是麥克萊夫人的路線圖。最終哪裏有什麼歐盟?是第三帝國復興。德國歐洲統一稱霸,必有納粹的影子,所以麥克萊夫人形似大愛包容,骨子裏日耳曼獨大,卻是極右。
然而問題出現了:哪裏有「包容」大量伊斯蘭移民的日耳曼民族第三帝國?大一統,必然是右翼的,但是德國卻通過不惜令歐洲伊斯蘭化來實現大一統。這種論述,在政治學上前所未有,是根本矛盾衝突的,正如在生物學裏,這個世界哪裏有胎生的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