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就講】懷緬舊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憶甜思苦

【有理就講】懷緬舊香港
掌故專家鄭寶鴻憶甜思苦

「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粵語流行曲「詞壇聖手」盧國沾1978年作品《每當變幻時》,唱出了人生高低起跌變幻無常,亦道出了那個時代香港人經歷社會變遷的感嘆。七一回歸19周年,本周「有理就講」特別以「召喚英治下的集體回憶」為議題,讓讀者以文字或相片(必須為作者自行拍攝或擁有最終版權)緬懷過去、憶苦思甜。本欄目電郵[email protected]。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日前接受《蘋果》記者專訪,談及香港在1997年前的一段歷史,內容頗發人深省:

每當變幻時,回憶有苦甜,單單一張陳年舊照,足讓人百般滋味在心頭。19年前,香港一夜間由英治殖民地,瞬間回歸祖國。身份一夜被改變,歷史留下的景與物多年來亦慢慢煙消雲散,但至今仍有不少人懷緬過去,每逢見到舊物,逝去的生活點滴即時從心坎處,如泉湧出來。

說起回憶、懷舊這個話題,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坦言每個人都會「想當年」,無論快樂還是困難,都是回憶的一種,因此常言道「憶甜思苦」或「憶苦思甜」。鄭指自己都跟常普通人一樣,當身處某個階段時,往往回想昔日的時光。

鄭指50年代生活非常困苦,但在60、70年代時,卻會懷緬舊日的生活:「當年媽媽要返工,就會將兄弟姊妹暫託鄰居照顧,有時更會畀埋飯我哋食」,當年這種鄰里守望相助,互相關懷的美好時光,完全體現獅子山精神;但到了成家立室後,背着家庭重擔的他又再次回想單身無牽無掛的日子。

說到近年中港矛盾,鄭寶鴻指香港曾出現多個內地移民湧港潮,但當時卻未出現近年的情況:「1962年,大批內地人來到香港,朋友或老闆知道有工返就介紹啲新移民去做,無地方瞓,就叫佢哋喺冷巷鋪帆布床瞓。」即使到了1980年代,另一波內地人移民來港,大家仍欣然接納新移民,繼續發揮獅子山精神。

對於香港目前處於低潮,鄭指出香港過去也經歷無數風浪,港人仍能克服。例如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當時大家初時覺得前路茫茫,經過種種波折,最終仍看到曙光。回歸後,香港接連遇上金融風暴、沙士,經濟幾陷崩潰,有許多人都未能捱過,心感痛心,但身邊許多朋友即使變成負資產,但仍未有放棄,努力為日子奮鬥。

鄭寶鴻理解許多人都懷念昔日美好時光,但他寄語港人,日子不斷流逝,只要面對困難時,不要常持抱怨的心情,要記着曾經努力打拼掙扎,便無愧於心。

《蘋果》記者文志華

繼續睇:
穿越九七前的光影 影評人:港人由渴求到恐懼 ( http://bit.ly/2998ph2 )
憶英治下香港Very Nice 陳家洛:英女皇vs山寨王 ( http://bit.ly/28YFpq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