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脫歐出人意表的結果,在經濟和政治上帶來的震盪,波及全球,至今仍未止息,後遺症肯定陸續有來,後果之嚴重,絕不在金融海嘯之下。
在某個意義上,今次風波也可說是金融海嘯之延續,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資本當道的世界資本主義,從來都是一個體系,環環相扣,互相依存,並無所謂「分庭抗禮」(De-Coupling)的情況。因着不平衡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根本矛盾,即生產過剩/消費不足或資本利潤實現危機(Realization of Capital),不單存在於不同經濟體系之間,亦同時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以至國家內部不同的階級和社群之間,錯綜複雜,只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國度展現而已。
2007年,美國因次按危機爆發金融海嘯,幾乎拖垮實體經濟。10年來持續推行的量化寬鬆政策,表面上令全球金融系統不致崩潰下來,而美國得道在先,實體經濟呈現穩定和復蘇迹象。但實際上,美國只是將危機轉嫁到世界其他地區,先是歐債危機,然後是日本的長期通縮持續惡化,接着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滑落,以及金磚四國神話破滅,說明金融海嘯引發的危機從未消失,全球經濟前景依然令人憂慮。
政治是經濟集中表現。今次英國的政治危機,正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國際主義(歐盟)和本土主義(英國)衝突的矛盾,體現在英國內部不同階層、社群和世代的政治角力上。
英國加入歐盟最大的得益,是出口貨品和專業服務在贏得歐盟龐大市場優惠待遇之同時,也造就了倫敦獨一無二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代價就是要接受歐盟官僚獨裁指令,向歐盟窮國提供援助和接收分薄社會資源的移民和難民。基於階級利益不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英國內部長期出現脫歐和留歐的爭拗,實屬順理成章,而同樣情況,其實也存着於其他歐盟國家、美國以至全球各地上。打着本土主義旗號在各地崛起的右翼政治勢力,正是當前世界資本主義矛盾的表徵。
不過,最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上層建築的民主政治制度,似乎失靈,未能有效解決經濟結構矛盾帶來的政治衝突。理論上,公投是最直接民主,是真正民意的體現,也是一切代議政制的授權基礎,至高無上。可是,在人人(包括發動公投脫歐的始作俑者)不期望脫歐成功之下,本應是理性的投票竟變成非理性的抉擇,結果不但令以為勝券在握的留歐派和金融大鱷失望,更令旨在宣洩不滿的脫歐派深感後悔,紛紛表態要求再次公投,而短短幾天內,聯署要求二次公投的人數竟然高達350萬,創下教人不敢相信的空前歷史紀錄。
本土主義沒有經濟藍圖
英國是老牌民主國家,歷史傳統深厚,人民質素堪稱數一數二,竟然也出現「輸打贏要」(其實是贏了也不算數)的不堪局面,教人哭笑不得。人們不禁懷疑,今時今日,在全球經濟矛盾日趨尖銳、社會內部階級矛盾日益惡化的年代,民主政治是否仍是最有效解決紛爭的制度和辦法?
英國人向來以理性、務實見稱,但今次最令人詫異的地方,卻是力主脫歐的政黨政客,竟然沒有人為脫歐後作好準備,更遑論詳盡的規劃了。
英國的情況,不禁令人聯想到香港誇誇其詞的港獨派。除了「獨立」、「自主」、「自決」的動人口號外,任何港獨派都沒有經濟藍圖,說不出香港未來的經濟前景,難怪所謂第二次前途談判自提出以來,一直沒有社會反響,因為人人都記得克林頓的名言:「這是經濟問題,蠢材!」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