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直擊】《長恨歌》作家談中國文壇「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紐約直擊】《長恨歌》作家談中國文壇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被譽為「張愛玲後第二人」、著名小說《長恨歌》女作家王安憶,結束為期半年紐約大學學者訪問,離開前她分享讀書心得。被問到中國政治環境有否影響文學創作時,王安憶坦言,對作家來說現在已經是「最好的時代」,又認為如作品不適合在內地發表,仍可利用香港及台灣平台作後盾。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以長篇小說《長恨歌》最為人熟識,作品2000年奪得中國文學界最高殊榮「茅盾文學獎」,其後被拍成電影,鄭秀文及梁家輝分別擔任男女主角。

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王安憶,離開美國前到紐約多間較多華人讀者的圖書館公開演講,內容包括《長恨歌》背景、圖書館文化等。問答環節上,有書迷問到中國政治環境會否影響藝術家創作,王安憶表示,目前已經是「最好的時代,不能再苛求了」。

她以首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為例,指諾貝爾其中一項評審準則,為獎項得主必須進行「持續性寫作」,「在我們之前哪有持續性?一開始反右,之後又文革」。王安憶指莫言獲頒文學獎,反映諾貝爾承認中國「已經有職業性作家,而以前是沒有的」。

她補充,父母輩年代、即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非常危險」,故雙親亦不願看到她以寫作維生;即使再往上一代,作家同樣面對內戰、抗日等問題。現時,中國政治環境或有一定限制,但王安憶指「如果不適合在中國大陸發表,我們還有香港、台灣,有空間可以打通的」。

《長恨歌》中,王安憶以細緻筆觸,寫出上海女性在抗戰、共產黨上台執政等大時代,如何逆境掙扎,作品在1996年發表時反應一般,惟2000年後開始獲公眾注視。王安憶指,中國閱讀文化仍然「認獎」,「得獎後讀者就多了」;又指自己原籍福建,被標為「海派作家」角色十分被動。

在紐約旅居半年,王安憶嘗試投入本地生活「做一個紐約人」;至於美國生活點滴會否成為下一部作品題材,她表示現時沒有想法,但其外地背景,有利日後創作時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