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689】
【本報訊】梁振英當選特首之時,曾經信誓旦旦,承諾港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變。不過4年光景,港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核心價值就急促褪色。終審法院法官包致金預警的法治烏雲猛然來襲,缺乏普選制衡的中港政府肆無忌憚,港大百年基業陷入管治危機。梁振英聲稱重中之重、必定集中火力解決的經濟民生問題也未見起色;教育政策災難連環爆,家長疲於奔命;學者斥梁振英在房屋政策上捉錯用神,基層加快上樓願望落空;動聽的施政承諾,流於空談。
記者:白琳 鄭啟源
特首梁振英上任之初,適逢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退休,包官臨別警告,本港法治正受烏雲籠罩。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指出,普選無期,行政機關不受制約,增加法院壓力,正是包官所擔心的法治危機。中央政府不受法治精神約束,香港只能靠特首「出面」維護港人權益,然而梁振英儼如北京代理人,未能發揮代表港人的責任,「梁振英下台,只係一個(扭轉危機的)起點」。
如北京駐港代理人
戴耀廷認為,梁振英在任以來對法治最大的威脅就是沒有推行普選,導致行政機關制約不足,人身自由、集會、言論及新聞自由相繼受牽連。獨立的法院始終有釋法陰影,在某些案件未能向行政機關問責,「包致金評論香港法治所面臨危機,我相信某程度上係指呢方面」。
在一國兩制下,戴耀廷承認,香港的法治限權不可能約制中央,「如果北京真係要夾硬嚟,特首都頂唔得到」。這就是特首發揮關鍵角色之時,但戴批梁沒有代表港人向北京說出憂慮和爭取權益,反而更像「北京駐港代理人」,較前兩任特首更不堪,「雖然林榮基事件之後佢即刻出咗聲明,但你見唔到佢真係有能力、有心做到呢樣嘢」。
梁振英連任與否,可反映北京對港政策有否扭轉餘地,「如果梁振英連任,意味未來5年冇乜遊走空間」。若梁連任失敗,意味對港政策有改變的可能,當然中央也可換上更差的人。
戴強調,法治並非只有執法,最終要保障港人權利,但本港在以法限權和以法達義方面僅屬合格。行政機關未能自我約制,廉政專員、特首相繼被質疑違規;雨傘運動部份案件的刑事檢控,予人政治考慮之感;傳媒自我審查也削弱對行政機關的約制,「如果純粹靠法院發揮限權,係畀咗法院幾大壓力」。
梁振英去年初在施政報告記者會炮轟港大學生報《學苑》鼓吹港獨,時任《學苑》總編輯袁源隆見證大學自主在一年半內極速淪喪。觀乎梁振英打壓港大與港獨思潮手法,袁可見其專橫霸道、有權必濫,「香港大學𠵱家俾一群賤視教育、唔懂得真正大學管治嘅人干預運作」。
袁記得梁發炮後的一期《學苑》按計劃出版,主題為「雨傘世代 自決未來」,「梁振英令我哋更加決定要做呢一期,唔想因為打壓而噤聲」。
接着發生副校風波,還有李國章入主,梁親信相繼加入各院校校董會。袁也加入罷委會參與圍堵校委,但未能阻止梁粉「接管」各院校,「李國章居然批評學生吸毒,校長仲跟風話學生mob rule(暴民管治),擺明唔想同學生溝通。(學生校委)馮敬恩仲俾(校委會)拒諸門外,何來真正有效管治?」
同學傾向激烈抗爭
除殖民地時代遺留的校監制度,袁認為師生不願挺身也間接令港大淪陷。一年半的折騰令同學各走極端,一些人更感無力,「有責任了解但不聞不問」,身邊更多同學傾向激烈抗爭,「覺得我哋(罷課或圍堵)唔夠激,反問點解要參與、會唔會升級,佢哋好渴求呢方面有個答案」,「老師又好多藉口……當有人藉腐敗制度去干預,成個大學就崩潰得好快」。
1997年7.1對袁來說是香港淪陷的開始,2012年曾參與7.1遊行反國教的他不否定遊行意義,但批評民陣主題「決戰689」未能凝聚民心,「如果呢個訴求達唔到,過兩年你用乜口號?訴求一路倒退、冇底線,7.1遊行有冇需要做落去?」他認為爭取自決才是出路,「想像唔到梁振英唔連任,港人生活係咪好啲?成個制度都應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