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轉來「香港魚類學會」主席莊棣華先生電郵,謝謝指正。回港後忙書展,遲覆,抱歉。莊先生有專業研究,關於鱧魚的分析,我長了知識,也讓讀者分享。
中國鱧(Channidae),有斑鱧(生魚)、亞洲鱧(山斑)等,烏鱧亦其一。是河沼中頂級掠食魚類,生性凶悍。
日本鱧(Hamo),是海鰻的一種,蛇頭口大具利齒。京都代表性料理之一,肉質清甜爽口,刺身配上梅子醬,紅白輝映。我在鱧會席簡介上看到「瀨戶內海」生產,日本鱧是海產不是河鮮,一時沒在意,只顧吃,實在疏忽。
而烏鱧幼魚會游向母魚嘴巴中避險,或母魚在身體表面分泌「魚乳」作幼魚食糧,是「慈」不是「孝」──不過我們寫小說的經過加工,情節所需,以感性為目的,美國電影《恐怖食人魚》、《科學怪魚》中基因改造的烏鱧破壞生態,也很煽情。
既有專家在,想請教一下:最近一小說《塘虱》,寫名城淪陷,人民經過洗腦,只知餓了吃,吃了睡,睡了起……捕得一身業報惡臭腥紅的塘虱,真餓了,要不要活下去?吃不吃?提到牠「體形巨大一如中童」,有常釣魚朋友認為太誇張了,不可能那麼大(像懷仔也是「中童」),所以爭拗一番。
莊生,在香港釣得最大的塘虱有多大?請告知,我會用你的數據來反駁他。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