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地產商賣樓時推出超高成數按揭房貸,基本上只要簽個名,就擁有一層樓,連律師及裝修費等都借給買家,主要是針對父母已經供滿按揭,又想幫仔女購置物業的一族。甚麼增加負資產風險因素是監管機構的問題,不是地產商考慮的因素,如果樓盤賣不出去,這些公司的股東也會向管理層問責。
市場購買力及氣氛疲弱是不爭的事實,在供應明顯上升時,提供優惠以增加樓盤吸引力是無可厚非的,更重要是地產商已承擔起了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的責任。
在過去幾十年,每次整體住宅市場快速上升或者下跌,都和一手市場地產商推盤策略有關,特別是1,000個單位以上,在市區及地鐵沿線大盤的大幅加價或減價。
二手市場基本上對整體市場的影響極微,沒有議價能力,是所為的price taker,試問幾個二手市場的加價或減價單位對整體市場有多大的影響呢?如果地產商現在明顯減價推盤,甚至發展至減價戰,二手市場以至整體市場都會明顯地被拖累,形成骨牌效應而下降,轉頭又影響地產商推一手盤的難度及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地產商才會減表面單價,會盡量推出優惠及置業幫助,力求保持整體市場樓價平穩,所謂責任重大,有苦自己知。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