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位中學老師要退休了,facebook上桃李滿門,爭相「單挑」留影,也有資歷較淺的同事分享入職時遇到困難,前輩鼓勵打氣才能撐下去的故事。老師一生事業影響深遠,近40年教學生涯培育成千上萬學生,校長、家長、同業之間的交流也是不計其數。好老師以身作則、誨人不倦,受其恩澤者,終身受用。
杜鄺蕙賢女士是1982年觀塘官立中學成立時的創校校長,任內以大膽創新著名。校內學生會開校沒幾年便告成立,學生不論年級、一人一票。選舉採用內閣制,學生自由組閣,宣傳政綱,最後在全體師生面前公開辯論,即場投票產生。筆者就讀中六時參與選舉,記得當年有三個內閣,以每個內閣12至15位閣員來算,在當時只有文理兩班的預科班中,幾乎人人投身選舉,氣氛異常熱鬧。
我的內閣男女各半,大部份為中六同學、文理並重,也有中四的代表。一個月裏,我們討論政綱,製作宣傳品,不亦忙乎。印象最深是團隊親手做了一幅紅底白字、橫1.5米、高四層樓的巨幡,寫上競選標語,夜間掛上,翌日舉校震驚,放在今天社交媒體,應該頗可以「呃like」。
選舉高潮是最後的辯論,台上內閣各自陳述政綱,然後互相發問,還有自由辯論時間,最後是台下同學發問。接近一上午的激辯中,話題由學生福利如小賣部食物種類、到內閣兌現承諾能力:「你們內閣成員學業成績非常好,如果全部經由暫取生途徑考入中文大學,來年學生事務如何處理?」、以致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當年的場面,即使今天想起來,還是回味無窮。
一位傑出校長帶領教職員,為學生創造有利學習空間,影響深遠巨大。
慈善信託基金最近委託國際知名的調研公司,訪問了498位來自不同學校的校長(7%)和老師(93%)。當中接近90%被訪者認同老師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推手,老師自己需要也願意創新,以營造對學生而言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只有33%被訪者認為學校已有足夠支援創新,更只有15%認為老師已經具備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推動創新。
90%認同創新,但只是15%有信心,學界應如何跨越這個75%意願和能力的鴻溝?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