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港鐵南港島綫預計在今年底通車,記者為了看看通車前的鴨脷洲原貌,特別走訪島上最早發展的街道鴨脷洲大街一帶,短短一條大街原來有好多奇事奇舖,相當有趣。
1.攞住斤菜入Prada
最貼地的Prada,街坊買完餸還可以入Prada行一圈。平日較多日韓遊客,據講因日本旅遊書有推介鴨脷洲各outlet,故引來不少日本人購物。
2.買份報紙去便便
李鴻記老闆娘李太表示報紙檔已有60年歷史,以前在四喜居酒樓附近擺檔。後來市政大樓落成,竟被政府安排在公廁旁邊擺檔,雖然冇臭味,但都生意大減。
3.百佳惠康肩並肩
短短的鴨脷洲大街竟有兩間雜貨舖,另加兩間左鄰右里超級市場,百佳連住惠康,還有兩間七仔。據街坊講會在各店舖行一轉,格價後再買。
4.船頭向西唔吉利
風之塔公園內有個木帆船模型,紀念鴨脷洲的漁民文化。據當地漁民講,避風塘內的漁船習慣船頭向東、尾向西,方便出入。漁民恥笑木帆船模型製成相反方向,頭向西方,意頭不吉。
【街坊有話說】
海鮮舫由來 全港第一間茶餐廳
鴨脷洲對出海面深灣有艘海鮮舫,由珍寶海鮮舫及太白海鮮舫組成。街坊冼培安的家族曾經營海鮮舫,他指海鮮舫由舊時水上人開設的歌堂船,即酒席船演變而成。五十年代好多外國遊客在香港仔流連,冼家將自家山貨船改裝,變成「漁利泰海鮮舫」,由單層做到變雙層船,令漁利泰名號當時在鴨脷洲、香港仔家喻戶曉。後來冼家遷至岸上,開設全港第一家茶餐廳,由於可以賣冰室、中菜加西餐的fusion食品,食客絡繹不絕,據講當年是情侶「相睇」勝地。漁利泰茶餐廳後來在1988年結業,現址變成藥房。
鳳凰木下 老街坊吹水打躉
鴨脷洲大橋在1980年通車,鴨脷洲第一條公共屋邨鴨脷洲邨亦在同年入伙。當年附近還有油庫及發電廠,九十年代改建為大型私人屋苑海怡半島。陳宇輝(Edward)鍾愛島上清幽平靜的環境,在八年前遷入交通不太方便的鴨脷洲,成立facebook專頁「鴨脷洲變形記」,介紹島上歷史、漁業文化。Edward指鴨脷洲特色店舖、地標幾乎都聚集於大街,但鴨脷洲邨及海怡亦有街坊點滴、商舖奇觀值得留意。鴨脷洲邨就有地標鳳凰木,每逢初夏鳳凰木花都將街道染得火紅,樹下早午時分都有一班老街坊聚腳唞涼,可謂邨內的公眾社交空間。
鴨脷洲導賞團
CACHe曾聯同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出版《漁數家珍──香港仔鴨脷洲生活誌》,記錄香港仔鴨脷洲街坊、漁民的舊日生活。
CACHe亦將於七月初舉辦香港仔、鴨脷洲導賞團,行勻兩岸具漁村色彩的地標。
南港漁香──香港仔鴨脷洲導賞團
日期:7月9日 (周六)
名額:25人
費用:$120
查詢: http://www.cache.org.hk
記者:臧諾
攝影:劉永發、鄧鴻欣、楊錦文
編輯:黃仲兒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