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將繼續引爆國際金融市場、世界經濟的震盪,香港不只要受到這股金融、經濟衝擊波的影響,政治上更要面對中國因恐懼而加強對公投、本土潮流的打擊。可以說,香港受到的震撼剛剛開始,就算能如陳德霖所言有能力抵禦市場震盪,但立法會選舉、特首選舉中的政治震盪只會加劇,中港衝突、各大陣營間的衝突只會加劇。
自區議會選舉和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後,本土-港獨、公投-自決就一直是香港政治的主題詞。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視察香港時,口說「甚麼自決、甚麼港獨,那些東西根本成不了事」,實際上按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的說法就是要劃清有關的政治界線,恨不得要把港獨言論、自決言論打成「禍港和違法的問題」。
不接受民意 中共難安寢
英國公投結果是脫歐派獲勝,讓原本已疑神疑鬼的中共更難安寢。官方新華社的評論稱:「英國最終脫歐,是對公投初衷的極大諷刺,檢驗出這種西方引以為傲的民主形式根本經不起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極右主義的影響。」中共抱持這種觀點,一是習慣了一黨專政,不可能接受民意,也不會接受公投的結果;二是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自以為有資格提升國際政治、經濟的「制度性話語權」,孰知生不逢時,全球化不再吃香,本土主義、孤立主義正在崛起。
英國脫歐派在公投中獲勝,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應言之尚早,但無疑會壯大歐盟各國疑歐派、脫歐派的聲勢和力量,甚至對主張外交孤立主義、美國優先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的選情都會有影響。英國公投結果,對香港主張公投、自決的諸多政團來說是一種鼓舞,對中共來說則無異於夢魘。
中共自稱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在台灣、香港問題上從來就沒有自信、沒有誠信、沒有信任,處處提防台灣人、香港人,更視台灣、香港的公投為罪可不恕。台灣民進黨2000年首次執政時,總統陳水扁在中美兩國壓力下,也要作出包括不搞公投的「四不一沒有」承諾(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禁香港公投 衝突勢激化
2009年,公民黨、社民連發起以「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為主題的五區公投,港澳辦的聲明強調香港無權創制公投制度,所謂公投與香港特區法律地位不符。其實,當年的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只是一種民意表態,不會有制度上的法律效力,但已令中共驚慌失措。如今,香港諸多政團打正公投、自決的旗號,又有英國公投的東風勁吹,中共豈能不心驚膽顫?
不難想像,中共將加強對香港公投、自決言行的打擊,手法無非是將英國公投的政治游說變異為政治打壓,同時誇大英國經濟受脫歐影響,以經濟受損恫嚇香港。為讓英國留歐,美國總統奧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等都積極參與游說,但也只能是游說,不可能讓英國政府收回公投決定、不可能干預英國人的投票。在香港問題上,中共不只會禁止香港舉辦公投,甚至會要求港府「依法」打擊公投、自決行為,結果勢必激化衝突。
在英國公投前夕,一些國際投資、評級機構曾公開表態施壓,摩根士丹利總裁Colm Kelleher聲稱或把該行地區總部由倫敦遷往都柏林或法蘭克福,標準普爾首席主權評級長Moritz Kraemer聲稱將下調英國目前的AAA信貸評級。他們會否「報復」英國言之尚早,但如果是針對香港的公投,相信他們會樂意立即踩上一腳以討好中國。
非親共陣營要藉公投、自決的宣傳爭取民意,中共勢必實施更強硬的打擊,甚至不惜撕下早前吹和風的面具,香港政治、經濟的震盪也將因此加劇。無論市場投資者,還是政治角逐者,都要準備迎接狂風雷暴。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