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冼杞然很不公平,導演剛剛出爐的電影「最後勝利」努力與三十年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得主「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並非劉華那套)拉遠距離……
沒辦法,舊時電影影響力太深,陰魂不散,中心人物Ben Cross飾演Harold Abrahams及Ian Charleson飾演Eric Liddell影像及整套電影瀰漫一片Vangelis當年創新電子音樂重頭切入,尾隨數十年,一再欣賞不下十五次,如何叫我將烈火戰車戲文,不斷訴說最終必返出生地中國的Liddell輕輕摔掉?
那些港英歲月,不論身在何處,手持五花八門不同護照,無阻我們義無反顧宣稱身份中國人。
然而中國近年強勢幾何級數膨脹,何解向心力出現流散?
台灣人搞台獨早有脈絡。
徹頭徹尾抗拒搞港獨一回事,緣何演變至今?也真耐人尋味。
血統蘇格蘭者,連英國人也不屑混淆,搞公投爭獨立,何解一百年前一窮二白舊中國卻讓蘇格蘭人李愛銳不斷鄉愁,思念回家。最終為留戰時中國,將妻女送返娘家多倫多,獻身中國,死於中國,連生在加拿大的幼女一面,也未曾見過。
李愛銳Eric Liddell 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短跑金牌得主。原籍蘇格蘭,1902年生於中國天津牧師家庭,1945年死於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山東濰縣集中營。
李愛銳,冼杞然籌備超過十年,經歷預知、不知、知而沒法抗拒各式難關,終於完成上畫的巨著:The Last Race,「終極勝利」中心人物。
Eric Liddell,當然不陌生。
198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得主Chariots of Fire現實生活中的中心人物。小本製作,演員表上沒任何一位明星,拿了幾項奧斯卡也沒有一位演員,除了演活Eric Liddell,早逝Ian Charleson(1949~1990)演過幾套電影大配角(包括甘地傳)。電影無需明星,無需奧斯卡,無阻超越時代正面影響力。
冼杞然「終極勝利」給機會延續影迷了解拿下奧運400米金牌後,李愛銳餘下的中國歲月,期待、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