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麟趾經驗:能戰方能和(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戴麟趾經驗:能戰方能和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林榮基被失蹤8個月後終於現身,令人驚訝的是,經歷軟禁和逼供並無令他退縮,反而開記者會交代經歷。特首梁振英表達關注,強調警方已經就事件展開調查,會確保林榮基的安全,同時去信中央反映港人關注。
時間回到1970年。英國保守黨意外贏得大選,黨魁希斯成為首相,旋即任命杜嘉菱出任外務大臣。杜嘉菱上任不久,致函時任港督戴麟趾,表達希斯對香港的關注,又對香港事務提出不少「建議」。杜嘉菱表明,香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有三個:未有強迫性的義務教育、需要增加房屋供應、未設立向議會負責的申訴專員或類近的組織。
戴麟趾接信後,認為倫敦對香港的「建議」,干預到港督的職權和香港的內政,私下向外務部派出的要員表達憂慮和憤慨,後來又回信清楚指出香港的實際環境與外務部對香港的理解有所不同,而香港政府在處理多項政策時被認為落後,不是因為政府未有思考,而是因為必須根據現實狀況小心行事,以確保政策能夠達到目標。
以中國人的思維來看,戴麟趾作為港督,由英國政府任命,做出違反主子命令的事,簡直是不可思議。在奴才的眼中,更是不可輕饒。戴麟趾偏站在香港的一方,捍衞香港的內政,履行他作為港督的職責,向英國外務部「說不」。為甚麼經歷六六、六七暴動後,香港政府可以迅速挽回民心?正是因為戴麟趾清楚自己職責,掌握香港的實際情況,有自己的底線和不願意隨便屈服,方能令暴動對香港的衝擊降至最低。
戴麟趾知道甚麼叫「能戰方能和」,面對潛入香港製造混亂的中國武裝分子,他敢於下令關閉關卡,大肆掃蕩左派據點,搜捕涉事暴徒。當震驚香港的流浮山慘案發生後,政府更派出百名機動部隊,清理阻礙蠔民工作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並派出水警對付越界的中共船隻,實行「以武制暴」。
雖然《基本法》中列明「行政長官依照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不過梁振英只記得前半句,而忽略了要向香港人負責,沒有做好特首的本份。林榮基失蹤8個月,李波在香港被擄,若只靠幾封信就能夠解決問題,當年戴麟趾亦不需要動員大批人力物力去處理越界擄人的共匪。
戴麟趾強硬應對左派,既是實際行動,也是籠絡民心。倘若中共或者特區政府,仍不明白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因何越叫越走,即使怕醜不照鏡,都應該讀讀香港的歷史,了解英國人是抱甚麼心態管治香港。
敢問梁振英能否硬起來,直飛北京要求習近平交代,甚至驅逐中國相關官員出境?不敢的話,那就不要怪香港人要求「獨立」。因為一個政府連幾個人都保護不了時,香港人就只能夠靠自己雙手來保護自己。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