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新CEO倡轉移地積比 團體憂建更多牙籤樓

市建局新CEO倡轉移地積比 
團體憂建更多牙籤樓

【本報訊】接替林濬出任市建局新行政總監的韋志成上任剛一周,對新工作已有滿腹大計。他提出市建局以小社區模式重建時可考慮轉移地積比,將效益低的樓宇剩餘地積比轉予區內其他樓宇以減低發展成本,又建議調整需求主導政策,增加由上而下的整體規劃以免出現「牙籤樓」。有團體擔心若轉移地積比先例一開,城規會難以把關,令牙籤樓情況更氾濫。

積極推行翻新概念

發展局前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退休一年多便接任市建局行政總監,他昨與傳媒茶敍時透露未來大計,認為應先評估全港樓宇狀況資料,「究竟(重建)要做幾多先夠?」又提出重建小社區時加入轉移地積比概念,即若有一幢現存大廈未有用盡可建樓面面積,市建局可將其剩餘面積轉用在另一幢計劃重建的大廈地盤,減輕整體重建成本。他承認此做法以往只在保育項目用過,實際使用需研究法例,亦只是他個人構思。
市建局於2011年推新市區重建策略,提出重建、復修、保育及活化4R策略及新增需求主導重建計劃,韋志成對兩項策略均有意見,認為需新增一「R」-「retrofitting(重置)」,建議積極推行翻新概念,在狀況不太差的樓宇增加電梯或節能裝置等,令大廈可繼續居住免卻重建。
韋志成又認為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唔需要吓吓由下而上」,指如只顧需求主導訴求,社區只會出現一幢幢牙籤樓,如現時的大角嘴。他籲市建局作上而下的規劃,「有啲想重建嘅,係咪復修更適合?有啲需求主導,係咪幾個細嘅可合併成大項目?」但他承認現階段未必能實行。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認為,轉移地積比對社區有整體裨益,但在城規會尚未改革前不宜推行。他擔心城規會把關不力,容易被發展商利用來任意轉移,「可能出現高到無倫嘅屏風樓、牙籤樓」。
黎廣德又反對需求主導加入由上而下的概念,「咁係咪細項目吓吓要等附近有項目先可一併重建?咁係走回頭路,對小業主唔公平」。
市建局前主席張震遠曾經於2007年提出轉移地積比率解決牙籤樓問題,2011年6月政府允許以轉移地積比方式保存聖公會位於下亞厘畢道的4幢歷史建築。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