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人生(三)】【分享】未忘人帶失意者走向明天

【激戰人生(三)】
【分享】未忘人帶失意者走向明天

【本報訊】親人驟然離世,牽動親友哀痛情緒,影響難以衡量,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2004年設立「活出彩虹服務」小組,為全港首項為自殺者親友提供支援服務的組織。據註冊社工韋賽姬指,有研究顯示自殺者親屬的自殺概率,比一般人高3倍,該會期望助親友透過同路人支持,釋放情感,度過悲傷。
記者:彭碧珊 攝影:麥超億 周子惇 張鼎和

50多歲的區先生是「活出彩虹服務」小組義工,7年前,太太受抑鬱症困擾,於家中窗口一躍而下,結束生命,當時正在上班的他,收到警察電話,頓時腦海一片空白。他試過整整一個月躺在床上,意志消沉,每當醒來打開雙眼,淚水已奪眶而出。因為女兒移居外地升學,區先生要重新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到現在,人一靜下來,思念又會浮現」。

其後他得知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有義工服務,專門支援自殺喪親家屬,遂加入義工大家庭,並認識同路人及社工,大家能明白對方,擴闊社交圈子。每當有社工接到自殺喪親家屬求助,他總是義不容辭前往探望:「大家都係同路人,發生同樣嘅事,最重要係聽佢講唔開心嘅地方。話畀佢聽,我明你諗咩,因為我都試過,等佢明白,面對嘅人不止佢一個。」

作為過來人,區先生直言「節哀順變」、「唔好諗咁多」之類的安慰說話,甚為「行貨」,「當事人會有誤解,認為係咪要立即開心番,當冇事發生?或者叫我只向前望,忘記過去?」他強調,同路人的支援,分享自身經歷,在於聽得懂家屬想法,這正正是許多家人朋友都未必能做到。

此外,該會認為培養下一代抗逆力亦相當重要,遂於2014年起向學界舉辦多次生命教育外展服務,到幼稚園及中小學舉辦講座,鼓勵家長多關顧子女情緒。卓氏夫婦育有兩名分別4歲半及2歲半的女兒,他們認為當社會強調贏在起跑線時,新生代最重要的並不是追求學業成績,而是抗逆能力。「作為父母,看到學童自殺新聞會好Hurt,好傷心好傷心,自己會不其然咁代入。」曾任中學教師的卓太,對近期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感受特別深刻,她認為:「抗逆力比知識重要,唔識面對困難,讀幾多書都冇用」。

4月中,夫婦偕女兒參加親子生命講座,學懂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並培養他們多表達個人感受,例如從女兒繪畫火柴人面貌,了解卡通反映孩子的心情,若火柴人面露不快,嘴角成一條線,便主動跟孩子傾談,培養孩子應對人生每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