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於2002年成立「自殺危機處理中心」,設有14人的前線社工團隊,接收從警方、醫生或其他志願機構等渠道轉介而來的自殺個案。資深危機輔導員韋賽姬是團隊成員之一,她隨身帶備一部專用手機,24小時候命。
記者:彭碧珊 攝影:麥超億 周子惇 張鼎和
「事主反應可以好極端,有時好激動,但有時會話:『姑娘我覺得好後悔,好傻啊,點解要自殺?』」社工韋賽姬經常被急召到醫院急症室會見事主,每次心情既緊張又沉重,然而,生死只是一瞬間,她希望與事主共同面對困難、分析問題,重燃生存的希望。
該中心每位社工一年處理約100個新增個案,當中約一成屬自殺者的親友求助。韋賽姬於中心工作了7年,過去接觸的個案,有年近90的長者,也有10歲小孩;有富商,亦有露宿者。而近年急升的青少年自殺問題,她認為與家庭及學業困擾有關,協助他們重新找回存在感,非常重要。
韋賽姬分析高危青年自殺個案,大致分為隱性、顯性及受偽科學誤導三種。隱性高危者,即他人難以察覺,如成績優良學生,常將不快藏在內心,當一日負荷不了,便用跳樓一類最致命的方法解決;而顯性高危者,即經常用自殘方式發洩情緒;至於受偽科學誤導的高危者,會以為人死後去到另一度空間,即使生前遇上種種不如意,亦能夠在另一空間實踐理想,但這思想絕對不正確。
自小品學兼優的阿May,性格沉靜,對自己要求高,初入大學面對沉重學業壓力,令她難以適應,曾想過自殺。韋賽姬坦言阿May屬隱性高危個案,兩年前升讀大學一年級,但未能適應新環境,加上同學間競爭氣氛激烈,「開咗學個多月,覺得好lost!」她感到失落無助,開始曠課,經常一個人躲在睡房,絕望一刻拿出20多粒藥丸,幸而被母親及時發現。她憶述︰「媽咪見到好驚,立即攬住我喊,嗰刻我醒咗,覺得媽咪好著緊我!」
為舒緩壓力,阿May選擇休學一個學期,其間韋賽姬發現她內心渴望得到媽媽關愛,但性格內向不懂表達,便鼓勵她以文字表達心意,又嘗試跟媽媽一同創作畫冊,分享生活大小事,或留言互相鼓勵對方。此外,韋賽姬留意到她的藝術天份,鼓勵她透過繪畫重新認識自己及連繫生活。在一次的慈善活動中,阿May更繪畫油畫送給捐款者,在畫作中,以陰暗的背景畫出一道彩虹,反映出她的心境出現微妙轉變。
輔導兩年多,現時阿May已走出低谷,回望過去她體會到,遇上不開心可以與朋友和家人傾訴,敞開心扉︰「好多時自己唔會主動同其他人講,但朋友一定會聽,差在你會否踏出呢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