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蠟筆小新》,書中摩洛達西共和國王子「偶比古」會將手指戳鼻孔當成接吻,究竟我們甚麼習慣是社交文化促成,又有甚麼是與生俱來的?當我們每天也板着臉在WhatsApp打「哈哈」、虛報自己笑到標眼水,認為可以一笑泯恩仇,究竟表情是否其中一項從觀察中學習回來的「禮儀」?
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David Matsumoto,決定比對視力健全和視障人士在相同社交環境作出的表情。翻查2004年奧運及殘障奧運中接近五千張相片作分析後,Matsumoto教授表示兩個群組的表情數據幾乎是一樣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領銀牌的運動員。拿第二名情緒最複雜,教授指他們都擁有一樣的「禮貌笑容」,皮笑肉不笑,而且通常會收緊下唇,嘗試抑壓失望的表情,而報告中出現這個笑容的銀牌選手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由於當中不少運動員都是從小就失明,不存在可以從社交經驗學習「運用」表情,所以表情是天生的。
記者:馬朗澄
資料來源:David Matsumoto, Bob Willingham, "Spontaneous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Congenitally and Non-Congenitally Blind Individuals",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96, No.1., 2009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