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入‧腎出】仁仔想要第三個腎

【慎入‧腎出】
仁仔想要第三個腎

【本報訊】望子女健健康康地成長,是不少父母的心願,可是,4歲的仁仔卻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他跟姐姐是龍鳳胎,兩人出生相差僅數分鐘,命運卻差天共地;姐姐是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但弟弟仁仔卻患有先天性腎病,出生半年就要接受大手術,切除一邊腎臟,僅餘的腎臟只剩下一成功能,目前只能靠每星期三次洗腎續命。
記者:金敏琍 攝影:張鼎和、周子惇、麥超億

4歲的仁仔眼大大、樣子可愛,不過腎衰竭令他發育較同齡孩子緩慢,面色亦較蒼白,自小體重偏輕,現時體重僅得14公斤,仍未符合做換腎手術體重達15公斤的最低要求,因此他尚未在輪候換腎名單之內,只能每星期做三次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才能延續生命。

由於仁仔的雙親長期不在香港,出生後醫院就像是他的家,醫生、護士儼如親人一樣,平日返學、放學,甚至到公園玩,均由義工姐姐負責,但面對陌生人,他顯得有點抗拒。記者起初跟他採訪時,總是垂下頭不愛說話,其後在活動室跟他玩遊戲熟絡了,他就跳跳紮,動作多多,甚至揭開上衣,展示身上的紗布及插進腹腔內洗血用的喉管,還指指肚皮告訴記者:「呢度唔舒服……」

每次8至10小時的洗血時間,就像是對仁仔的一種磨練,他從不叫痛,亦不怕血,還會乖乖的躺在病床上看故事書,其間亦不忘對着記者的鏡頭扮鬼臉,甚至舉出勝利手勢。懂事、乖巧的他,讓病房內的護士和義工姐姐更加痛惜這個孩子。

仁仔接受的洗血,是將全身的血液透過喉管進入血液透析機,透析機就如人工腎臟一樣,將抽出血液內的水份及廢物隔走,然後將血重新注入體內。除了血液透析外,另一種洗腎方法是腹膜透析(俗稱洗肚),目前全港約有20名兒童用此方法洗腎,兒童腎病基金理事謝紀超醫生表示,洗肚每天都要進行,患者家人經過專業訓練後,可以購入洗肚機,每晚睡覺前自行替病童洗肚,但一部洗肚機約10萬元,加上每月更替的喉管約數千元的開支,一般家庭實在難以負擔,「我哋兒童腎病基金會向有需要腎病童資助醫療開銷,包括日常透析用喉管費用及移植後抗排斥藥費等」。

當然洗腎不是治本方法,想一勞永逸最好的還是要換腎,聯合醫院腎科主管黃思豪表示,無論是屍腎移植或活體移植,受贈者需符合多方面條件,除了體重要符合標準外,還有血型及白血球蛋白抗原要脗合,然後再核實受贈者與可用作移植的腎臟細胞及血清有沒有排斥,各方面都脗合後就可以進行移植。

很多人誤以為醫生會先切除受贈者體內的壞腎,然後換上新腎,但黃思豪醫生指出,只要在捐贈者體內取出腎臟,以及接連腎臟的動靜脈及輸尿管,經特製藥水清潔後,就會移植至受贈者的膀胱側,接上大腿的動靜脈,並將輸尿管接駁至膀胱,換言之,受贈者體內將會同時存在三個腎臟。

換腎是醫治末期腎衰竭最佳方法,跟據醫院管理局數字顯示,去年有多達1941人輪候腎臟移植,但捐贈數目僅81宗,謝紀超醫生希望更多市民支持捐贈器官,讓生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