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大導與佔中死士,兩個人,風馬牛不相及卻識於微時,陪伴度過人生春秋。說這話的是《踏血尋梅》港產導演翁子光。那些年他是混沌中學生,巧遇初出茅廬熱血社工,由代養流浪小街貓到義借5,000元,兩個麻甩佬,情義兩心知。
《踏血尋梅》前歷人生低谷
「佢唔係邀請我嚟,係命令我嚟。」翁子光坐在茶記打趣說。9月立法會選舉陷混戰,功能組別一樣激烈,單是社福界已有3名泛民擬參選,包括公民黨曾健超及社總會長葉建忠,浸大社工系講師邵家臻亦積極部署。訪問當天他早上在天水圍洗樓,晚上在茶記與翁子光對談,準備將短片放專頁造勢。
「2011年,係我人生最低谷。」那一年,在影圈磨刀多年的翁子光寫好《踏血尋梅》劇本,有片商招手,演員亦埋班,卻臨門撤資。別人看到鎂光燈下橫掃七個金像大獎的風光,邵家臻看到的卻是老友黎明前人生最黑暗一刻。「真係冇錢,SMS問佢(邵)借5,000蚊,相約喺荃灣路德圍(茶記)見面。」
翁子光記得自己早到,靜坐等候,「佢一坐埋嚟,二話不說,就將預先摺好嗰5,000蚊,放入我個恤衫袋,輕輕拍咗我個膊頭一下。」兩個男人盡在不言中。「嗰時係好艱難,等到劇本攞到獎金,先逐少還到錢畀佢,相隔差唔多一年。」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坐在一旁的邵家臻反而有點不好意思,忙不及解畫。
「唔係真係有需要,佢唔會開口,嗰時有幾個人幫佢手做嘢,你自己唔要,都要出糧畀人。」1995年認識,當年的翁子光是個愛寫作的理想少年。「我喺荃灣青協做社工,佢讀中三,成日嚟玩。」翁記得有次在街執了一對剛出世的街貓,送到青協,中心內無人願理,只有這個肥仔社工伸出援手,帶返家暫時照顧,結果一養18年。「佢喺我心中,係真正嘅非常社工。」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