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主面臨最嚴重衝擊(《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柯衍健) - 柯衍健

香港自主面臨最嚴重衝擊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柯衍健) - 柯衍健

銅鑼灣書店多個負責人失蹤,引起港人和國際媒體關注。天朝中國在境外執法,連身在香港的當事人李波無所倖免,使港人憂心。另一方面,西方品牌Lancôme受不了內地媒體壓力,取消藝人何韻詩的音樂會。
兩宗事件,正是天朝中國壓迫香港的明證,即結合了威權政體(authoritarian regime)與經濟實力的政治威脅。前者是中國直接施力(direct influence),直接拘禁領導人不滿意的人士。後者是間接施力(indirect influence),即Lancôme為了公司在內地經濟利益而自我審查,收起內地政權不喜歡的活動贊助。
面對強大的政治壓迫和侵蝕自由的宗主國,很多港人產生了政治無力感也是自然不過。然而當中卻有例外,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被內地拘禁多月後,仍願意勇敢現身說法,講述其受害經驗。何韻詩也沒有因贊助和演出機會減少了而妥協,堅持舉辦「有種的漂亮」音樂會,堅守初衷和原則。
是甚麼驅使當事人在壓迫中再次站起來?林榮基說:「這件事不是我個人的事,是香港整個社會人的自由訴求。」正是為了守護香港自由這個核心價值。
香港開埠以來都是華人尋找自由、立身安命的場所。青年學者黃冠能在《香港革新論》概括描述多年來由中國大陸逃到香港追求自由的歷史。國共內戰、共產黨發起的多場政治運動迫使大批華人到香港逃離暴政與壓迫,甚至有些人願付出生命代價都要冒險來港。這些歷史,正正確立香港作為華人的「自由之地」。
如今在一國兩制下,港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天朝中國更大威脅,對一國兩制的信心面臨崩潰。港大民研的一國兩制信心指數,由1994年的負值,走到2007年56.1%的高位,然而近年再次跌回負值。這不是港人難以撫順,而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後,不斷擴大其在港協力者(local collaborator)網絡,加大了對港政治干預,使一國兩制名存實亡。害怕失去自由的港人患上了「恐中症」(Sinophobia),加強了中港區隔的呼聲,甚至是港獨的訴求。
香港的自主性正面臨開埠多年以來最嚴重的衝擊。相比英治時期的懷柔政策,中共的干預更為直接與明顯,毫不掩飾。要革新保港,只有自強不息,昂首面對越趨嚴重的政治壓迫。
我們必須提高香港人的「主體意識」,在社會各層面在地抗爭,捍衞我們的核心價值;同時以民間外交的進路,廣泛連結港澳台星馬的民間團體,建立華人公民社會的聯線作戰。
香港人只有自強不息,才有能量去捍衞自己的利益。
(《香港革新論》 :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柯衍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