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票(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游離票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過往選舉當天,處處告急,原因是有不少選民在選舉日還未決定投票給哪位候選人。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統計,2012年立法會選舉到選舉前數天,各選區的游離票比率還在20%至30%之間,在新東選區更錄得近35%。
今年選舉更激烈,游離票可能更多。各方在選舉當天必是憂心忡忡,怕這些票落入對手。要掌握選情,就要分析游離票的組成,及各組成部份的大概百分比,以定下適合的策略。
游離票有幾類。第一類是陣營間的游離票。一直以來,香港選舉大體可說是建制派(也有說是保皇黨)與泛民主派(在「雨傘運動」後應叫非建制派)之爭。但在兩個陣營之間,還存在一些中間選民。過往他們只能在兩個陣營之間作選擇,往往是要等到投票那刻才作決定。
從過去的經驗,陣營間的游離票最後游向非建制派的多於游向建制派。但非建制派內的不同政團,並不會平均地攤分這類游離票,因這些選民既屬中間,即使是投向非建制派,取向應較大可能是較接近建制的政團,即較珉和的民主黨或公民黨。
但今年選舉,有政黨標榜中間路線,支持度雖未必足以讓候選人贏得議席,但因有了選擇,故陣營間的游離票或會減少,或這類選民最後做決定時,也未必一定投票給建制派或非建制派的候選人。
第二類是陣營內的游離票。在2012年的選舉,當時泛民的支持者可分成4個板塊:民主黨;公民黨;人力及社民連;工黨、街工、民協、新民主同盟。在今年選舉,非建制派可能加入兩個新板塊:香港眾志及傘後、本土派。由於在陣營內有很多選擇,故選民要到最後一刻才能決定投票給誰。
不過他們也不是從整個陣營內所有政團候選人中揀一個,只會從鄰近板塊的候選人中揀選。從票源看各板塊的分佈,民主黨與公民黨及工黨、街工、民協、新民主同盟板塊鄰近。香港眾志及傘後與人民力量、社民連、公民黨、及本土派板塊鄰近(附圖)。這也是說,一個最終投票給民主黨的陣營內游離票,可能是從民主黨、公民黨、工黨、街工、民協或新民主同盟的候選人中選一個。
第三類是策略票。這類選民除了按政治觀點去選擇支持的候選人外,還會考慮候選人勝算。若最想支持的候選人勝算偏低,他們會投票給同樣支持且勝算較高的候選人,並且等民調結果或選舉當天的傳聞,在最後一刻才決定。

足以扭轉新東新西選情

第四類是冇主見票。這類選民並沒有太多個人想法,本身投票意欲不高,多是按親友建議投票。這類選民在建制陣營應較多。
還有一種隱性游離票,就是選民本身已有決定,但在投票前一刻改變主意。他們應也是像第三類一樣,是基於策略考慮。
這5類游離票各佔游離票總數多少,不容易準確預測。但根據過往資料和評估今年情況,非建制派佔游離票的比例應較高。假設游離票今年在各區平均是30%至35%,那麼當中20%至25%應最終會走向非建制派。6個非建制派的板塊間,也不會平均攤分這些游離票,因此每個板塊在各選區的候選名單最多可能分到3%至8%的游離票。在新東及新西,這個百分比足以扭轉一張候選名單的命運。但在九東、九西和港島,若在選舉日前其支持度只有數個百分比,而取得議席起碼要有12%至14%選票,即使名單能盡取可得的遊離票,勝算也不會高。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