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子女取名須知 - 馮睎乾

為子女取名須知 - 馮睎乾

網上流傳一個「香港芳名譜」,聲稱調查了三萬位香港人,統計出3927個最常見的名字,頭十名簡直眾望所歸:嘉欣、淑儀、嘉敏、志偉、嘉慧、慧敏、詠詩、佩珊、美玲、俊傑。這十大當然不是隨機跑出,心理學有理論,說我們會僅僅因為熟悉某事物而對它生出偏好,所謂Mere-exposure effect,位列榜首的,不少是藝人名字,大眾耳熟能詳,或許是下意識有好感,為子女取名時就用上了。順帶一提,Mere-exposure effect據說也適用於人際(男女)關係,我信──從來沒有緣份,只有死纏爛打。很多人相信名字影響命運,但我認為名字只能有限地反映命運,尤其是早年命運。道理很簡單:名字是父母等長輩取的,取名的口味反映他們的思想、性情,甚至於學歷、階級。有甚麼名字,就有甚麼父母,從名字猜出性格,再由性格推測命運,並非無稽之談。
趙翼《陔餘叢考》說:「古人命名,原有不避醜惡之字者。」他舉了很多例,如「《左傳》魯文公名其子曰惡,齊田子名其子曰乞」,「《史記》韓有公子蟣虱,司馬相如名犬子」,「《漢書》梁冀子名胡狗」。但我見過最爆的,要數清代良吏汪輝祖的乳名。汪輝祖《病榻夢痕錄》說:「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有九,甫抱孫,甚喜,咳名曰『垃圾』,取其賤且多而有資於農也。」竟然有人給愛孫取名「垃圾」,簡直不可思議。汪垃圾七歲時,祖父見他「能解字義,可讀書」,才改名為「輝祖」。今、古命名習慣的最大分別,倒不是以前較騎呢,現在較正常,而是古人很在乎名字的意義──叫「惡」,「蟣虱」,「垃圾」,雖然難聽,但其實全部解得通,都表示自謙或尚質──現代人取名,求其順口,很多名字一經審視,就會發現其實全無意義。為子女取名,當然不必謙卑到「垃圾」咁盡,但至少也要解得通,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