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琼姐成立的民間博物館大澳文化工作室源於生活,故展品大多為以前居民的生活用品,展現大澳居民生活的演變,亦記載大澳的集體回憶。逾百件展品中,包括山兜、麻籃、膠拖鞋仔等,部份是琼姐和她丈夫一同收集回來,亦有部份是居民轉贈。
婦女用山兜載客幫補家計
琼姐特別介紹30年代大嶼山獨有的登山工具山兜,其外形貌似一張藤椅,椅兩旁各有一條竹予兩名腳夫前後擔抬。她說山兜是當時婦女幫補家計的工具,「好辛苦㗎,由大澳碼頭抬到寶蓮寺,仲要赤腳沿山路行個幾鐘頭,(婦女)大住個肚都照做,但會用件衫遮住,驚人哋唔敢坐。」
大澳充滿水鄉風情,以前水上人家的婚嫁,女家會自製麻籃送給準新娘作嫁妝禮物,每個款式不一,用意新娘子日後為男家料理家務及織麻網,「以前未有膠絲魚網,係用麻搓成麻繩織成,所以叫麻籃」,新娘子會將做衣服的針線裝在麻籃嫁入男家,「(個籃)大啲、手工精巧啲就代表嫁得好」。另一樣展品、60年代的膠拖鞋仔則是她兒時回憶,「我細個就係着呢啲鞋仔。」
■記者張文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