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旅遊真樂趣,不過是各取所需,無分真偽。
某人陪某某人在東京猛攻名店時裝,血拼間無所事事到在店外站着睡,醒來還記得發了一個惡夢。
某人投訴:到他在小店發掘別處找不着的東西時,某某人就心不在焉,一路上掃手機,眼盯着朋友圈裏的世界,視周遭環境如無物,好不容易來東京一趟,難不成是撿便宜名牌之旅?須知,一個廣告看板、一個垃圾桶、一段路人的步速節奏,皆有可觀處,皆可從外圍的角度,看出那地方社會文化之內核啊。
我說:所以說,旅行最易見真性情,多少情侶因在異地牽手而分手,但如果只是朋友,道不同也可以相為謀,協商之後,不如各有各走,如果你不願意將就。
只不過,無論為何種樂趣出發,竊以為旅遊之道有兩條底線。一,別搞得比上班趕工還要忙亂勞碌。二,也不能安逸過分,弄得跟在自家裏過活一樣,否則何以要飄洋過海勞頓一場?
人在旅途享受時,千差萬錯,也別錯過享受不方便帶來的刺激、不熟悉帶來的衝擊,更何況東京不是南極,不懂日文,也有漢字可供猜謎。無論坐車點菜,都是一場無傷大雅、本小利大的冒險,猜錯了也不至於客死異鄉,何樂而不為。
以前在日本的小店點菜,若沒圖沒真相,對方英文又只能表達對不起、我愛你的程度,就只能用手語溝通,結果,擺出來的烏龍,往往成為最佳茶餘飯後談資。有次以為點了兩串雞翼,不知如何,最後來了十大串,每人要認領三串多,眾人又因此開了個分餅仔會議,爭論誰平時比較愛吃雞,應義不容辭,扛起顧全大局的重擔……直至臉紅耳熱。就這麼小菜一碟小事一宗,同行人多年後說起,依然津津有味。沒有人記得那雞翼的滋味,卻記得那場把食物當黑材料般互相推搪的喜鬧劇。如今遊客區再沒有這種烏龍可擺,因為方便過當,等於有免費翻譯隨時伺候,雞同鴨講的小故事從此絕跡。
旅遊最真樂趣,無論志趣如何,不外乎長見識,添回憶,所以就更不明白,有人到了美加依然要去唐人餐館吃中菜,怕不適應云云。也罷,有什麼地方菜是香港吃不到的,但在東京,還是堅持要吃最熟悉的港式飲茶,若說不長進,是言重了,不過,下次咪使旨意再帶你出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