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一直都好奇跟子女共同建構味覺回憶的,為何總是媽媽?像前一陣子ViuTV節目《煮吧!換咗我阿媽》開播,爸爸在當中的角色大都只屬花瓶。今天是父親節,找來芬蘭廚師爸爸談湊女經,又請來日本名廚之後講述繼承逝世父親衣缽的點滴,共通之處,是從味覺出發,探索兩代間那份同樣血濃於水的親情。
芬蘭大廚 每日為女兒做早餐
北歐諸國給大家的印象總是快樂無憂,那麼北歐爸爸來到近年凡事都教人躁動不安的香港,又該如何跟子女一同成長呢?主理北歐餐廳FINDS、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大廚Jaakko Sorsa,女兒Sofia上月剛好一歲,慢慢脫離新手爸爸行列的他,卻選擇「貼地」而行,不取同聲同氣的國際學校,反而一早算好,將來為女兒報讀就近的本地公立學校。
靠味道教育 讓孩子認識家鄉
難道這是香港怪獸家長式催谷的前奏?非也,選擇公立學校其實是為了讓擁有一半中國血統的寶貝女學懂中文;「邊食、邊玩、邊學習」才是真正的育兒方針——「北歐式家教」主張不特別聘請工人或保母,最多由外母偶爾幫手照顧,不用害怕錯過乖女的每個成長片段。平時在香港,一家三口在城中大手拉小手地漫步,閒時逛逛沙灘行行山;回鄉度假,就全身投入芬蘭未經污染的大自然,在海島祖屋垂釣、於森林採摘野菌、探訪女兒最愛的姆明主題樂園……Jaakko口中的全盤湊女計劃,沒有補充練習無間做,而是着重Sofia跟身邊事物的互動,從而學會欣賞、珍惜一切。
需要珍惜的,當然包括餐桌上的天倫樂。Jaakko坦言從前自己在家甚少下廚,有了Sofia之後,卻堅持每天為女兒煮早餐,享受一家人共處時光之餘,同時也為自己充電,懷着輕鬆正面的心情面對一天接下來的工作。放假時,亦不時炮製家鄉菜,看似簡單平凡的西式食材,背後其實藏着當地的風土人情小故事:肉丸的配方,家家戶戶各有不同;大大件的煙熏三文魚,是北歐家庭聚餐的重頭戲;老是常出現的薯仔,是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熱量來源……這些點滴,年紀尚小的Sofia當然還未明白,作為父親的Jaakko卻希望能做到潛移默化,讓寶貝女在異鄉,也了解到家鄉的味道。
日本大廚 嫌兒子握壽司肉酸
西村祐弘這名字,相信大家應該非常陌生。但說他是西村弘美的兒子,大家是否又有印象?西村弘美是最早來到香港的第一批日本壽司師傅,早在1976年來港,為日本高級料理店金田中香港分店主持大局。後來他在尖沙嘴打正旗號開餐廳西村,近年再開了美村,數月後卻突然在飲食界消失,原來是確診患上胃癌。
再聽到西村先生的消息,是他和一班舊手足在2014年在中港城開了福村日式料理。病情時好時壞,西村師傅需每兩星期內來回港日兩地醫病,眼看衣缽或許沒人繼承,在大學修讀Liberal Arts的獨子西村祐弘只好走馬上任,休學當起學徒來。
「要做唯一,不是第一」
祐弘坦言,最初全無認識,只懂吃,只懂分三文魚、吞拿魚、池魚等基本魚生種類,所以在頭一年只是觀察大家劏魚。接着才可以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握飯。終於到了去年初,把壽司飯帶回家。初時以為單單只是把飯粒揑出形狀而已,卻被爸爸直說:「好肉酸。」爸爸對待徒弟一向嚴苛,對他也不例外。大部份時間也一視同仁,決不會讓兒子沾沾自喜。
可是,40年的廚藝又怎可以在短時間內全盤相授呢?因此爸爸向兒子傳授得最多的倒是廚房知識,除了解壽司枱上的一切,還得對廚房、鐵板燒爐具等有所認識。爸爸同時教他不用拘泥於日本菜,應對其他飲食文化抱開放態度,懂得融會貫通、兼容並蓄,正如西村弘美生前最愛飲茶和吃泰國菜,從東南亞菜式中得到啟發,創出自家生菜包。
最後,西村弘美還是在去年中不敵病魔,撒手人寰。沒有了爸爸的第一個父親節,留下的除了思念,祐弘還記得一句格言:「不要以成為第一為目標,但要成為唯一。」意思是世上頂尖的廚師有很多,跟他們比較,未見得會勝利;相反要找出自己的定位,在客人心裏留下一席之地,讓他們一再光臨。父親,無論是否在身邊;味覺記憶,依然健在,並陪着大家,一路走下去。
撰文:鄧善聞
攝影:梁志永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