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測試】
【本報訊】炎炎夏日想一覺瞓到天光,一張降溫涼蓆會是熱夜良伴。《蘋果》搜羅市面上常見涼蓆及涼感靠墊,發現越貴產品不一定越涼快;其中一款售價130元的竹蓆,接觸人體後升溫幅度低於售價千元的馬辰蓆。學者稱,挑選涼蓆以天然物料為首選,涼快持久度及舒適度都勝於人造物料。
記者:佘錦洪
《蘋果》邀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科技學院教授李建文測試市面多款涼蓆的涼快程度。樣本包括常見天然物料蓆如馬辰藤、一般藤蓆、草蓆、竹蓆、混合蓆,及新興人造物料涼墊。測試時,記者躺在涼蓆上一分鐘,然後用紅外線槍量度涼蓆表面溫度。因溫差關係,處於室溫的涼蓆吸收人體熱力後會升溫,若升溫數值及表面溫度低,代表其吸熱及散熱功效越佳,感覺越涼快。
記者背部溫度在測試前後均維持32.5℃。天然物料蓆中,最涼快是竹製涼蓆,一分鐘後僅升4.2℃,售價只130元;馬辰蓆升溫達5℃,售價1,000元。至於最平的塑膠及藤織混合蓆則升溫達5.8℃,躺下時亦無明顯涼感,表現是5款天然產品中最差。另外兩款人造物料涼墊夾層是箒喱狀填料,涼感媲美竹蓆,升溫在3℃以內,價錢亦比天然蓆便宜。
人造涼墊散熱較慢
觸感方面,最貴的馬辰藤蓆涼度適中,卻最舒適,比竹蓆、一般藤蓆柔軟順滑。賣床上用品的老店賴慶記棉胎老闆賴先生指,因印尼馬辰出產的馬辰藤「最靚」,織出的蓆軟薄,但手工編織矜貴,出產的藤卻漸少,故這種蓆動輒也要逾千元一張。
在測試完約3分鐘後,記者觸摸發現幾款天然物料蓆已迅速降至室溫,惟人造物料涼墊仍有餘溫,顯示散熱未如理想,或不適合長時間使用如睡覺。
李建文解釋,涼快感覺會受物料之間的傳熱速度、編織方法等因素影響。如物料傳熱較快、物料間較透氣、與皮膚接觸面廣,涼快感覺越明顯。人造物料屬箒喱狀含大量水份,比潛熱較高、即要較多能量才可令物料升溫,故比天然物料更能有效阻熱,但物料不透氣致散熱慢。相反天然料物蓆採用編織製成,中間空隙有助通風散熱,適合長期躺卧如睡覺,「冷氣唔使開到咁低(溫度),慳電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