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依賴焚化爐 回收減廢遠遜台灣

港依賴焚化爐 回收減廢遠遜台灣

【本報訊】港府早前斥資182億元興建超級焚化爐,2023年落成後每日燃燒3,000噸垃圾,但並非一「爐」永逸,環保署指每日會產生約660公噸爐底灰及約120公噸飛灰和空氣污染控制殘渣。換言之,垃圾焚燒後仍有四分一的殘餘物需要堆填處理。一海之隔的台北,垃圾倒入焚化爐前先經分類回收,廚餘等會重用再造,現時台北回收率達五成六,更擬關閉內湖焚化爐。

港台探討各地處理垃圾方法

環保署指爐底灰將會運往堆填區用作覆蓋材料,而飛灰和空氣污染控制殘渣會予以處理,達至嚴格標準,確保污染物不會滲透周圍環境,然後運往堆填區處置。港台攝製隊走訪多國,探討各地處理垃圾的方法和困難。
日本是焚化爐大國,七成垃圾依靠焚化處理,高溫焚燒後只餘下原體積二十分之一的爐灰,然後再用高溫「熔融」,可再減少一半體積。爐灰最終仍要堆填,現時東京僅餘東京灣一個填海區可用。奧地利維也納亦有同類問題,每年110萬噸垃圾焚化後產生19萬噸底渣和爐灰。港台電視部編導陳國娟指,對台灣的印象最深刻,台灣在1991年實施「一縣市一爐」政策,原計劃興建36座焚化爐,由於近十多年台灣減廢有成果,最終只建成26座焚化爐,實際營運只有24座。

「用十幾年去做教育先得」

攝製隊走訪台北內湖焚化爐,發現台灣並不依賴焚化爐將垃圾一燒了事,不可燃的玻璃、陶瓷等均會篩走,可回收的廚餘、膠樽、鋁罐亦會預先回收。市政府亦會實時公佈污染物數據,有獨立空氣和食物監察。陳國娟指台北投入焚化爐垃圾越來越少,靠的是經年累月教育和回收經驗,「用十幾年時間去鋪、去做教育先得」。
陳國娟指香港興建焚化爐不應以為一勞永逸,她走訪各國,最難忘受訪者打聽香港回收減廢情況時,她只能答香港沒有垃圾徵費,整體未有垃圾分類系統,受訪者都慨嘆香港身為國際都市,減廢竟如此緩慢。《天人合一2016》節目今晚8時在翡翠台播放,晚上10時在港台電視31、港台電視31A播放。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