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二十年,《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居然推出續集《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Independence Day:Resurgence)。代表甚麼?代表災難片真係好災難。又或者應該換個角度講,當日常生活也非常災難,你說,災難片還可以怎樣拍下去?
我超愛災難片。還會觀看明珠930的年代,最愛《大白鯊》(Jaws),次次看次次驚;其次是《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一路睇一路望住走廊會否傳來濃煙。看災難片的驚慌程度,一定遠超鬼片。因為,夠埋身。
很難想像自己或自己個細佬會突然之間鬼上身,頭部180度向後轉圈。也很難想像會有個同學原來是撒旦之子託世,目的是毀滅地球。但我會出海灘,也會去高樓大廈的餐廳進食。更重要是,小朋友理應已有道德心,既然平生不作虧心事,當然夜半敲門也不驚,所以會盲目地以為即使有鬼,也不會搞自己。長大後,當然明白鬼不會明辨忠奸,只會分強弱或善惡,你越善良就越容易被欺負。當年未知嘛。相反,海洋生物或自然現象應該沒有思想,原則上,一隻大白鯊不會專門挑選周秀娜個心口來咬而放棄馬蹄露的背脊,一場火警也不會只追趕裕美或伍詠薇老公來燒。如果世事如此發展,世事就美好得多了。
曾經,災難片極有市場。九十年代,隨拍攝技術不斷提升,災難片越拍越精:《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玩恐龍,《龍捲風暴》(Twister)玩龍捲風,《活火熔城》(Volcano)玩火山爆發,到《鐵達尼號》(Titanic),將海難與老土愛情結合,創出災難片高𥧌,一發不可收拾,《絕世天劫》(Armageddon)與《末日救未來》(Deep Impact)撞橋,同樣講隕石襲地球,搞到我真係諗過去百佳入定多少乾糧,以備不時之需。當中,災難片的重要人物必數導演Roland Emmerich,1996年,拍了《天煞地球反擊戰》後,樂此不疲,先後拍過《哥斯拉》(Godzilla)、《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12末日預言》(2012)等正宗災難片,水平是一蟹不如一蟹。宏觀地閱讀,是根本所有災難片也一蟹不如一蟹。
點解?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解釋,我會答因為現今的電腦視覺特技太勁。你看看2009年上畫的《2012末日預言》,幾乎所有天災人禍也濃縮在兩個半小時內,所有人的所有心思也全放在如何炮製目不暇給的特效,怎會有時間花費在人情世故?偏偏,角色關係才是災難片或所有電影的靈魂。像《天煞地球反擊戰》,最震動人心的,不是外星人打爆白宮一幕,其實是一直被世人以為是黐線佬的阿叔,終於沉冤得雪,證實自己被外星人拐帶的講法千真萬確,然後駕駛戰機,跟外星仇人同歸於盡,才令全場觀眾興奮得振臂高呼。特技再誇,動作場面再勁,講到底,都不會令觀眾全情代入。只有感情,才會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忽略人性,基本上已是註定失敗。特效太強太密,甚至是滅絕人性。這幾年的災難片,已去到你見到有人好慘有人死有人傷,也無動於衷。對閒角如是,有時,對主角也如是。像去年的《加州大地震》(San Andreas),由第一場開始已是高潮,地震海嘯塌大廈,從來未停過。像廚師覺得有好多新奇刺激的食鹽,所以要放晒上碟牛扒上,碟牛扒還可以好吃?甚麼特技也急不及待地推出去,高到尾,就變得不外如是。即是沒有高潮。
好了,在無路可逃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昔日經典被翻新再來過,《復甦紀元》會否似《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口碑平平但票房勁爆?不能估計,但本人傾向悲觀。一來導演近年往績實在太差勁。二來同類型外星人打地球真係拍到太爛,不似真人電影的恐龍,沒有太多人敢觸及。三來,留低了幾位主角但放棄韋史密夫(Will Smith),因為嫌韋生的人工太高。不是說韋生飾演的戰鬥機機師比其他角色重要,只是看到電影公司的取態,製作成本大幅度提高,但錢都是情願花在特技特技和特技,才不太在意究竟劇本有沒有必要找韋生來提供完整性。請唔起舊人,咪改到用新人飾演舊人的兒子囉。唔係點呀?主次莊閒,分得很明顯。既然劇本有所局限,就不要將要求定得太高,奢望可以及得上上一集的包羅萬有,能夠追平《明日之後》,有少少感人少少警世,要收貨了。甚至,再離譜少少,只希望新一集不要勉強加入搞笑元素,把有關生死的災難,看成不痛不癢的笑料。你知道的,現代人,普遍來說,也同理心不夠,以前見到外星人打地球人,我們會驚,會憤怒,會惻隱。今日,見到外星人打地球人,可能只會話隻外星人同喪屍一樣,笑人類點解被追殺都唔識反抗。就似你見到你身邊有個人,情緒大受困擾,你只去怪責他沒法自救,小事化大,再附上一連串哈哈哈的笑聲。更可怕的是,身邊那個人,還不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