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與九號貨櫃碼頭只有一路之隔的藍澄灣,在政府的規劃中原本只適合興建作短期居住用途的服務式住宅,以作貨櫃碼頭與民居之間的緩衝區,不宜長期居住。
服務式住宅包裝成新盤
2003年和黃與長實合作,利用出售服務式住宅並無限制此法律漏洞,將藍澄灣包裝成為住宅當新盤出售。
和黃及長實於1998年買入藍澄灣所處的地皮,與和黃同年獲批的九號碼頭項目一併發展,根據當時的青衣規劃大綱,該地皮屬於商業用途,並且列明作緩衝區之用,可以興建寫字樓、酒吧、服務式住宅等,作大型屏障為鄰近的美景花園及長青邨阻隔碼頭24小時運作所帶來的噪音及光害滋擾,而且不宜長期居住。
現行法例規定,服務式住宅必須有七成單位為一房一廳,但無明文規定服務式住宅不可出售,原意興建酒店及寫字樓的和黃就利用此灰色地帶,向地政總署補地價3億多元,將項目改為5座40層高,逾1,500個單位的藍澄灣,以及作屏障之用的3幢酒店。
藍澄灣於2003年公開發售,以200米泳池及酒店式家居服務作招徠,當時呎價最平1,600元,與同區舊樓單位相若,首3星期便賣出900個單位,佔總數逾半。
藍澄灣居民入伙多年,雖然有酒店作屏障,阻隔碼頭造成的噪音及光害,惟藍澄灣比酒店仍高出10層,高層住戶多年來飽受光害及噪音滋擾。
■記者梁御和、趙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