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潮困擾歐洲,數以萬計難民從戰亂國家湧入為歐洲帶來文化、宗教及經濟衝擊,其中最頭痛問題之一便是語言,若然不懂英語或當地語言,就是最聰明最有教育的難民也未必能輕易融入社會。
事實上美國早已多年慢性地面對難民或偷渡問題,平均每年約有三十萬名偷渡者從墨西哥及其他南美國家非正式地移民美國,而他們所面對的最大困難同樣是語言,尤其是小孩子更加需要學好英語才能上學及爭取上進機會。
為扶助這群兒童增強閱讀能力,美國某些學校新近推出閱讀犬計劃,意念很簡單,給孩子一本書,而靜心聆聽的觀眾只是一隻可愛的小狗,不像導盲犬需要嚴謹訓練,這小狗只需一雙水汪汪眼睛和懂得乖乖地坐在小孩身旁便可,不少教師大讚這計劃,覺得學生因這計劃而進步,不但信心增加,說起英文時更流暢。
小狗當然不會教英文,甚至懷疑牠不會明白學生在說甚麼,而整個計劃的精髓便是人在說,狗在聽,只要人覺得狗聽懂,而狗也偶然汪汪一兩聲,內容不大重要,只要有來有往便是溝通,對小孩來說,這甚至是甜蜜美好的溝通。
為何不找人作聆聽者,起碼人有能力教導小孩。可惜這人不易找,有愛心有耐性的人實在不多,當然狗也較便宜,但我想最重要並非這兩點,最重要是小狗不會批評,再者,就算小狗汪汪聲地批評時,人也聽不懂。
學語言的最大障礙是怕別人取笑批評,從加拿大回港時一句普通話也不懂,但為了在中國發展肺癌研究便硬着頭皮說些半唐番的廣東式國語,有一趟跟另一台灣教授在國內授課,討論時她說句:「Tony,你還是說英文好。」就是一句善意批評刺過來也痛,自信心很強的醫生也大受打擊,引發有兩個可能性,一便是放棄普通話,二便是繼續努力,醫生選擇後者,回港後找老師每星期上課一天。
在這方面人真不如狗,在普通言談中人類很容易便會作出批評,不論善意還是惡意,兩者同具傷害性,小孩子學習時很容易便被這些有意無意的批評損害自尊心。
故此有時扮作小狗做聆聽者也是好事。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