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港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報訊】位於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本周六舉行啟用禮和同樂日。本港於2014年公佈首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涵蓋480個項目,如粵語、車公誕及客家山歌等,康文署同年開始就清單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和評審,計劃挑選具代表性項目,編製一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香港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料今年內完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何詠思表示,政府於2009年首次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調查了約800多個項目。其後經諮詢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及公眾後,2014年6月公佈第一份香港非遺清單,涵蓋480個項目。
她指,政府會以歷史源流、文化價值、與過往生活形式的反映和傳承狀況等方面作詳細分析,將文化價值和重要性較高的項目收納名錄內,作日後資源分配和保存參考。惟會有多少個項目及哪些項目被收納,她指稍後公佈,但透露香港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會是名錄之列。

中心周六舉行啟用禮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設於三棟屋博物館內。中心首個專題展覽為「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香港1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本周六中心舉行啟用禮及「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設有多項免費活動,如粵劇化妝穿戴、吹糖技藝、客家麒麟紮作、茶粿製作示範等。
何稱,本月26日和下月3日,中心亦會與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合辦「麒麟學堂」工作坊,由協會師傅親自教授和示範,讓參加者從舞麒麟和打鑼、鼓、鈸的體驗中,認識客家麒麟的禮儀和文化內涵。
■記者張文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