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倒梁大有市場(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立法會選舉倒梁大有市場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距離立法會選舉的開始接受報名只剩下一個月,各路人馬經已厲兵秣馬。表面上,今次選舉是建制派和包括泛民在內的非建制派之爭,但支持真民主和建制的六比四民意取向基本不變,實際上兩大陣營的內部競爭,肯定比過去任何一屆更為激烈。
政改失敗後,爭取雙普選再非真實議題,難以打動民心。在經濟政策上,左右兩派的爭辯和分歧並不明顯,為了爭取基層和中產選票,政黨政客大多標榜福利主義,分別不大。真正左右大局的兩個議題,其實是近年崛起的本土主義以至主張獨立的自主自決意識,以及倒梁換特首。
新界東補選,受旺角事件的影響,寂寂無聞的梁天琦奪得6.6萬票,輿論認為是本土主義崛起,港獨意識抬頭所致,足以三分天下,尤其是在新世代選民中,肯定有决定性的影響。最受威脅的,並非建制和傳統泛民,反而是激進民主派社民連和人民力量。根據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引述的一個民意調查(相信是中策組的不公開民調),支持和同情暴力抗爭的市民約佔全港人口5%,減去約100萬18歲以下無投票權的人口,所謂無底線鬥爭的勇武本土派支持者,全港約有30萬人,倘若全部登記為選民,可佔全港登記直選選民8%,若有效分配,理論上可取5席。
現實當然是另一回事。2016年新登記選民總數377萬,較2012年增加30萬,但過去一年18至20歲的所謂「首投族」只增加4萬多人,佔同期新增的登記選民約兩成四,而18至20歲的選民整體不升反減,僅有12萬多人。事實上,屬於新世代30歲以下的直選選民只有64萬,連超過60歲的直選選民人數約110萬也不及,而真正在選舉中發揮決定性影響的,其實是31歲至60歲的選民,合共超過200萬人。
早前有關悼念六四的爭議,擺明是分割政治市場的選舉操作,不過可能弄巧反拙,因為即使偏向本土獨立自主的年輕人一面倒支持勇武本土派,但侮辱悼念六四的廣大民眾,卻肯定會失去佔大多數的中年以上選民的支持。何況根據港大民調顯示,即使年輕人當中,也有七成八支持平反六四和建設民主中國,勇武本土派能否得到年輕人的全面認同,實成疑問。
反之,以倒梁作為選舉議題,無論在建制派和非建制派的選民中,都大有市場,催票能力不可低估。王維基和詹培忠,不約而同都以推倒689為己任,競選綱領簡單直接,未選已先聲奪人,令建制派以至部份泛民對手大受威脅。正是有實質衝擊,689御用的中央政策組才會秘密進行民調,評估形勢。

建制梁粉急劃清界線

調查結果顯示,709名受訪成年人中,568人自稱選民,認為候選人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是重要考慮因素的佔56.8%,不重要則為39%,證實倒梁對選情確有決定性的影響。事後有些「梁粉」傳媒輿論出來拆解,指調查結果只是「阿媽是女人」,意義不大,因為689民望一向只有四成左右,六成人反對他連任,不足為奇。
這種似是而非的分析,忽略了近六成反對梁振英連任的民意中,其實不少是藍絲選民,因為在黃絲選民中,政治意識越高者,因着理想主義作祟,越認為改變制度比換特首更重要,但那絕不表示他們會支持梁振英連任。因此,現實中倒梁的民情根本一面倒,隨時在七、八成以上。搞選舉而忽視民情所向,可以取得選民的支持者,恐怕未之有也。
對於政治現實的估量,建制派比非建制派其實更知己知彼,不然民建聯主席李慧琼便毋須辭去行會成員,林鄭月娥也不會否決優先在立法會處理「一帶一路」十億獎學金的提案,而頭號梁粉張志剛更不會在《大公報》撰文(對象是中央),明為反駁陶傑,實質確認張德江訪港時並無明確表態支持梁振英連任,劃清界線以自保了。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