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緊張,有時無可救藥。
話說電台有活動要招募小朋友,那可不是甚麼學校入學試,也不是大企業的工作招聘,那只是一玩樂輕鬆的課外活動,所以負責同事定立了申請規矩:千萬不要附上任何興趣班的證明文件。
結果,你應該猜得到,家長還是寄來了厚厚一大份的資料,務求把自己小朋友過去幾年的一切經歷全部推介。
他們寄來了各式各樣的證明,義工證明、英文歌唱大賽的證明、教育機構對小朋友發展的評估報告、幼兒發展評核報告、學校成績表。
有理由相信童年是一個人考取最多證書的階段。
證書種類也是「千奇百趣」,有人寄來小朋友到香港各大商場跳舞演出的證明,有小朋友在幼稚園自己刷牙、自己吃水果,都可以得到一張證書。
平心而論,這些「吃水果」證書對小朋友而言,就像一個鼓勵,讓小朋友感到自己逐漸成長;但如果家長用這些證書,來證明小朋友取得了甚麼「成就」,則未免啼笑皆非。
有家長除了呈上興趣班的證書,甚至附上參加興趣班的收據!價錢、堂數、日期,全部列明,難道怕人懷疑他們造假?還是希望透過價錢,讓你知道那是一個收費不菲的名牌興趣班?
有家長甚至寄上小朋友報讀小學的申請表,原因?那是名牌小學,潛台詞莫非是,「我個仔報緊名牌小學,勁呢!」
我不敢怪責家長的緊張,因為我知道,是這個社會的操練、面試風氣,把他們培養成緊張的怪獸。他們不會相信「毋須證明」,他們認定愈多學術興趣證明,成功機會愈大。
自己不寄,如果人家偷雞寄出,豈不是蝕底?最重要是,花了這麼多錢報班,卻不許展示人前,猶如「錦衣夜行」,豈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