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管治同盟」只會帶來濫權與貪腐 - 盧峯

蘋論:「管治同盟」只會帶來濫權與貪腐 - 盧峯

前特首董建華1997年上任的時候不明白特區政府管治最大的難題是甚麼,他在任7年同樣不明白為何自己舉步維艱,想做甚麼也做不成。誰知道落任超過10年,貴為政協副主席的他到現在依然不明白特區政府為何出現管治問題,為何內耗不絕。董建華這位老先生的冥頑不靈,缺乏政治識見與智慧真可說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偏偏正是這樣的人卻是北京最信任的顧問,對北京如何處理香港事務有實質影響力,這實在是香港的悲哀。

港府恐變自己友俱樂部

只要聽聽這位老先生前天說些甚麼就能看到他真的自始至終不明白自己及香港的管治問題出在何處。根據董先生的分析,回歸以來歷任行政長官包括他自己都無法實施「行政主導」,原因是特首不領導或屬於任何政黨,而政黨與政府爭持不下,造成嚴重內耗。他建議政府與建制派要更努力合作,製造夥伴關係;特區政府還要讓建制派更多參政議政,以加強政府的效率,令施政更順利。
這樣的看法只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斷錯症,落錯藥。」若果真的按董建華的提議辦,只會令香港的政治僵局糾結得更緊,內耗變得更嚴重,而特區政府則很快變成「自己友俱樂部」,置能力、不同利益與確當程序於不顧。
是的,香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施政都不暢順,行政立法關係不斷惡化,近幾年甚至走向全面撕裂對立。可是,管治不暢順的關鍵並非特首無黨無派,而是政制扭曲不民主、是特首缺乏認受性、是多數民意在政制內變成無關痛癢的少數派。應該看到,領導特區政府的特首只由800名或1,200名選委選出,而選委的組成又一面倒傾向工商專業界別,只能說是大財團的代言人或代表。可以說,不管從產生方式及實質代表性來看,特首都不代表香港人,並缺乏大多數市民的授權,由這樣的人負責管治根本難以令市民信服,更難以令人相信他能作為公正的仲裁者及市民利益的捍衞者,更不要說可合理有效的處理紛芸的利益。
相反,市民只會覺得他是為小圈子、大財團服務的特首,制訂的政策是為了討好特權階層。有了這樣的觀感,市民對特首及特區政府施政自然難以信服,特首想推動任何施政必然事倍功半。

與建制派分贓不顧市民

另一方面,立法會只有半數議席由普選產生,其餘半數議席則落在主要由財團、商家控制的功能組別手上。受市民支持及歡迎的泛民主派儘管在普選中長期得到近六成選票支持,但他們在議會的議席卻往往只有三分一多一點,連四成也不到,令泛民在議會淪為永遠的少數派。即使他們願意合作,即使他們提出建設性的提議或政策,特區政府及建制派也往往不屑一顧,不願作任何讓步,而是採取霸王硬上弓的態度。這種借特權而濫權的做法不但令議會運作扭曲及不健康,也令市民對議會從失望走向絕望,因為他們選出的議員根本發揮不了監察政府及爭取權益的作用。正是在特區政府及建制派的「霸道」管治下,議員被迫以各種各樣的不合作方式如拉布抵抗,令行政立法關係空前惡劣。
假若特首由真普選產生,假若立法會所有議席由普選產生,現時的政制扭曲將會一掃而空,特首將成為真正的市民代表,有足夠的代表性及權威作不同利益的仲裁者,有足夠的認受性可以為社會作遠大的計劃及困難的決定。而在籌備及競選過程中,他還可以凝聚政見相近的人及團體,組成管治同盟,在朝野互相呼應,再不斷透過公開公平的過程吸納新血,徹底打破小圈子對政治權力的壟斷。要是市民對政策或整體施政有質疑,他們可以透過票箱向特首及政黨說不,把「管治同盟」拉下台。此外,落實真普選可確保政府在施政時多考慮民意,迫使議會及議員不能自行其是,減低撥款或法案受拖延的機會。
只可惜,董建華到現在還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天真的以為小圈子產生的選舉可以來個「行政主導」或強勢領導,以為特首跟靠畸形政制上位的建制派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就能加強管治。實際結果只能是,特區政府進一步向小圈子靠攏,進一步為大財團利益服務,並把制訂政策變成一個建制派分贓的過程,置市民的利益與想法不顧。像這樣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帶來有為管治,它帶來的只是濫權與貪腐。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