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旗下蘭蔻品牌棄用香港歌手何韻詩風波影響,法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市值已蒸發數百億港元。面對這場公關災難,蘭蔻失語,消費者憤怒,而始作俑者的內地《環球時報》,無疑正在一場獵巫行動中的完勝感中沾沾自喜。
6月4日,《環球時報》在微博點名蘭蔻「將與支持港獨藏獨的藝人合作」,號召網民圍觀,導致內地網民紛紛聲討蘭蔻,後者不得不馬上取消推廣活動。蘭蔻的怯弱和屈從,又引起香港更大範圍的抵制,法國一位退休老師也在網上號召,絕不接受「蘭蔻為商業利益而扼殺表達和思想自由」,至昨日已有超過8萬聯署。
內地網友的憤怒,無疑來自《環時》強加在何韻詩頭上的分裂祖國罪名。而何詩韻從未發表過支持港獨的言論,即便與達賴喇嘛合影,也不是支持藏獨,何況達賴喇嘛本人早就放棄藏獨立場,在今年的藏人流亡政府選舉中,達賴的「中間道路」甚至遭到激進分子的反對,被指為藏人的叛徒。
為何《環時》製造的莫須有罪名,能夠在大陸煽動起如此風波?有人說,內地網民是自發抵制何韻詩和蘭蔻。從獵巫所需要的社會氛圍來看,此話有些道理。所謂「獵巫」,就是群起而攻之,嚴懲異端邪說者。在一個封閉的、被唯一的意識形態或宗教觀念主宰的地方,獵巫才可能成功。
歐洲中世紀是獵巫盛行的世紀。最為惡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350年間懲罰了34萬人,其中有3.2萬人被活活燒死。當時指摘一個人為女巫根本不需要任何證據,例如,英國處死女巫瑪格麗,便是因為她「曾向鄰居借東西被拒絕,不久鄰居的小孩病發夭折」。50年前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實質也是獵巫運動,所謂牛鬼蛇神、地富反壞右,都是獵巫對象,由此而發生的慘案,不勝枚舉。
何韻詩事件很難發生在一個多元思想並存的自由民主國家,因為沒有任何媒體能夠壟斷對事實的報道,不同的言論觀點可以公開討論,若無端揑造事實,損害了當事人的名譽利益,媒體將承擔法律責任。而在內地,媒體姓黨,通過對社會媒體的禁入制度、對網絡的屏蔽以及對異見言論和思想的打壓,使得官媒充當了類似中世紀歐洲宗教裁判所的角色,但美其名曰「輿論引導」。黨媒的霸權地位不變,今後類似《環球時報》對何韻詩這樣的圍剿,以及央視屢演不衰的螢屏審判鬧劇,還會接踵而至,沒有人能制止這些荒唐的獵巫行動。
當蘭蔻遭遇各方抵制後,《環時》竟指摘「一個何韻詩似乎搞得蘭蔻裏外不是人」。如同有人放火燒了人家的房屋,卻責怪這間屋連累了鄰居。這就是紅色中國獵巫行動的邏輯,又一次驗證了「中國邏輯就是無邏輯」的說法。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