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日報》報道,東江水未來的價格將超越海水化淡成本,反映供水自主必須盡快排上政治議程。
1960年,香港開始從廣東省引入東江水,此後東江水漸漸成為香港食水的主要來源。但近年來,東江水的價格水漲船高,過去十年內升幅達九成,牽涉的不單是巨額公帑,而是戳破一個中港關係的權力依賴論述。
一直以來,北京主張供水是特別關照港人,以此強化港人對中國政府的認同,並營造中國掌握港人命脈的權力依賴結構──親中人士不時藉東江水鼓吹香港依賴中國,甚至強調北京毋須動用槍炮,只要截斷對港供水,就可以令香港人俯首,以此恫嚇港人,抑制港人的自主意識。但近年隨着污染影響東江水水質,供水機制僵化令價格不斷上升,再加上海水化淡技術改善,這套權力依賴論述,已經幾近破產。
可以預期,東江水的價格不斷上漲,很快會超越海水化淡的成本,將是中港矛盾的新火頭。港府將在今年底與廣東當局商討新供水合約,香港人必須敦促港府站穩本土立場,向粵方談判一個符合香港利益的供水方案。而隨着海水化淡技術漸趨成熟,處理成本將持續有下調空間,相反東江水只會被東江沿岸城市搶貴,港府有必要加快步伐,提升海水化淡產能,與粵方談判供水合約時才有更多籌碼。
長遠來說,香港人必須以實現供水自主為目標。事實上,廣東省水資源本身稀缺,再加上水污染問題日漸嚴重,香港早應尋求一個永續方案,多管齊下供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供水恩怨,就值得香港人思考借鏡。多年來,新加坡透過收集淡水、進口食水和實施海水化淡,保持供水途徑多元化,現時新加坡透過海水化淡方法,已經足夠供應全國三成的食水。最近,馬來西亞柔佛州出現旱災,新加坡反過來有能力向馬來西亞售賣淨水,就說明了實現供水自主的戰略重要性。
早前,泛民中青代聯署《香港前途決議文》,提出「內部自決權」論述(Right to internal self-determination),指香港人作為獨特的政治社群(Distinctive political community),在國際法下有權自決內部事務。事實上,內部自決權並不限於政制自主,還包括經濟自主、規劃自主、移民自主等不同面向,供水自主更是香港人過去有所忽略的一環。
要自治,香港人就要有能力自決各項內部事務,供水自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林立志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