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試過,明明吃完飯沒多久但又會感覺到肚餓,變相就越食越多,但根據外國營養師指出,原來可能係大腦發出錯誤提示,以下有五個食完又餓嘅原因:
1. 食過量的精製食物
平日飲食很容易會接觸到精製食物,如白米、白麵包等,這類食物所含的葡萄糖容易被身體吸收,當葡萄糖被完全分解後,因而會出現肚餓的情況。
要避免出現這個情況,可選擇能讓身體慢慢吸收的五殼類食物,如糙米、番薯等;肉類剛可選擇雞肉或魚類,這類食物讓身體較慢吸收葡萄糖,因而不會出現食飽無耐又肚餓的情況。
2. 睡眠時間不足
身體內有種名為leptin的荷爾蒙,是負責抑制食慾,但當睡眠不足時leptin便會減低;相反另一種名為ghrelin的荷爾蒙便會上升,它會令人感到更肚餓。唔想食咁多的話,早少少瞓覺喇!
3. 缺乏水份消化食物
水份是身體消化系統的重要原素,如果缺乏了便無法進行消化,因而大腦便會發出錯誤提示,提示需要食物。下次感到肚餓時可試下飲杯水,可能即刻飽曬。
4. 一份食物兩份食
唔係話你Share一半嘢食畀人食所以肚餓,而是說孕婦。因為媽媽進食的東西,肚內的BB也會一起吃,自然孕婦便會比其他人更容易肚餓。
5. 女性生理期
女性生理期後,身體需要比平常更多的食物,原因是要補充在經期所流失的養分。
記者:容逸富
資料來源:dailymail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