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這回事總是操弄的人多,直面的人少。這其實不奇怪,歷史是事實的紀錄,當中有光明面,但更多的是令人汗顏、不安、羞愧的dark side,還有一些「絕望的真相」(inconvenient truth),若抖出來,政治人物未必受得了,國家及政府權威大大受損。中國這樣的政權就不用多說了,近現代史都被弄得體無完膚,很多片段不是被消失就是被改寫又改寫,總之要配合當權者即時的政治需要。
日本朝野當然也不乏操弄歷史之輩,右翼團體美化歌頌日軍侵略的材料就有不少,竄改教科書淡化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時有所聞。但日本畢竟是個自由開放社會,還是有認真的學者不避諱歷史真相,為日本人及國際社會重現特別是日本近現代史一些陰暗真相。最近看由近代史學者原田敬一寫的《日清、日俄戰爭》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介紹一下,該書是岩波書店的《日本近現代史》叢書的一卷,全套書共10卷,中文譯本目前可買到第4卷,涵蓋的範圍從幕末日本被迫開國到戰後日本經濟奇蹟。若果每一本都像原田敬一先生的書那樣坦然面對歷史,叢書將是讀者了解日本的重要參考。
說原田敬一直面歷史是因為他戮破了明治是光輝、進步年代的習見,清楚向讀者說明從明治天皇到他的大臣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到軍方高層推進維新時的首要目標一直是強兵,增加軍費多建戰艦,學習西方列強擴大版圖建立殖民地以加快現代化步伐。過程中第一個受害者是朝鮮,從1880年代起日本歷屆內閣就把它看成獵物,令朝鮮切斷跟清朝的關係,然後再建立日本的影響力。日清戰爭或中國稱的甲午戰爭實際是吞噬朝鮮的重要一步。
原田敬一又以仔細的歷史紀錄說明日本如何在一場場戰爭中逐步變型,軍人影響力如何越來越膨脹,軍國主義如何凌駕民權、民主等意識,國民如何建立比其他亞洲民族高一等的優越感。例如在「日清戰爭」日本大勝後,明治政府將戰利品分配到全國各地各單位包括中小學,讓人們從學生時代就記住戰爭,牢記向日皇及軍隊表示敬意。兵庫縣某小學就獲得下賜4件戰勝品:連發步槍、連發步槍的刺刀、三英寸速射野炮的炮彈夾、長柄鐵鍬。每逢學校辦活動,這些戰利品都會向學生展示。
日俄戰爭後變本加厲,由於戰爭中日軍死傷慘重,單是「奉天會戰」日軍死傷就有7萬人,日本政府及軍方隆重安葬戰死官兵,為他們豎碑外,還把靖國神社每年的春秋大祭跟日俄戰爭勝利日子掛鈎,把戰爭定為國家最值得銘記的日子。後來軍方(大本營)一直凌駕文人政府,內閣干預不了軍隊事務甚至和戰決定也由軍方主導正是由這兩場戰爭而來。
原田敬一還清楚反駁日本統治成功令朝鮮及台灣現代化的說法。他指出台灣是被作為製糖和南進據點而開發起來,相關建設包括成立大學為了提升日本本土生活水平,為日本人提供更多物資及生活空間,根本從來沒有開發台灣的政策。而且,像琉球、朝鮮、台灣這些新佔地區,日本國內憲法都不適用,當地人享受不到一般人的基本權利,卻有納稅及服兵役的義務。他提到這樣的說法:「沖繩(琉球)為長子,台灣為次子,朝鮮為三子,作為母親的日本是倚靠這些在外打工孩子賺來的錢來存活的!」
能這樣直斥自己的國家,不容易啊!
資深傳媒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