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情:重找生活意義

醫護情:重找生活意義

要經得起人生有起有跌,這是人人都會說的一句話。但當真的遇上了,又是否人人都能從容面對?她原是運動健將、古箏導師,更有美滿婚姻,生活是如此完美。但突如其來的免疫系統疾病,令她從人生高處跌下,更奪取了她的活動能力。經治療後她仍需與輪椅為伴,連最喜愛的古箏也因手指骨變形而不能再彈奏,甚至不能參與登山運動,無法再享受音樂及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認知行為治療憂鬱

面對巨變,讓她失去自信,變得憂鬱及多疑多慮。一次她憶述與丈夫到外地遊玩,車廂中充斥着咳嗽聲,乘客們卻沒有戴上口罩,她隨即擔心會否被傳染,腦海裏不斷浮現一幕幕住院的景象,懼怕再次接近死亡,每天都生活在惶恐與不安之中。
除傳統藥物治療外,我們希望同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讓她理解自己未有察覺的「思想陷阱」,協助她穩定病情。認知行為治療起源於60年代初,是指引大多數人明白並了解自己情緒困擾與不良思想模式息息相關,認識和學習處理壓力、環境及各種日常問題導致的非理性想法,並作出相應的改變,從而改善情緒困擾。
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後,她逐漸重整自我思想模式,不再被負面思想纏繞,情緒亦漸見穩定,更參與傷殘人士的運動,重新尋獲生活意義。

撰文: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精神科社康外展服務個案經理(社工)胡筠妍
逢周一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