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普及化不過是兩世紀前的事,而國家政權銳意推行普及教育,最初豈是着眼於提高民智,反以培養人民對國家的認同,順帶提升國民質素,進而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為目的。正是愛國為本,興邦為實。然後隨着工業革命席捲全球,方興未艾的工業經濟卻藉着普及教育,提高了基本勞動力的技術水平,產能亦能得以提升。自始教育肩負多一份為「經濟回報」作貢獻的現實作用。
再由上世紀的製造業經濟邁向服務業經濟,直到現在及可見未來的知識型經濟,教育的附加經濟價值有增無減,兩者或非線性關係,卻定然是亦步亦趨,且不是一般的教育普及可成,而是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人力所需的高等教育。因此香港具大學學歷,僅及兩成勞動人口的比例,其遠低於環球普及水平;政府投放教育資源比重跟不上世界發展趨勢的情況,怎不教人憂心。
然如前文所述,大學教育並不應只為增加GDP又或個人收入而服務,書中亦不一定有黃金屋。然撇開功利,還是有現實考量,畢竟社會若能提供更多的公平高等教育機會,始終可減少階層向下流動的風險,並有助收窄高低技術勞動力(亦意味造就了「社會分層」)的薪酬落差,也是改善貧富懸殊的其中契機。
香港教育學院幾年前有研究,根據本港1991年及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作分析,調查發現香港最富有一成家庭的子女,較生活在「貧窮線」下家庭的孩子,升讀大學的比例差距,由廿年前接近均等的1.2倍,每下愈況,現已被大幅拉開至幾近三倍的差距。這些年來的教育改革,譬如說名校礙於形勢,紛紛「被直資」,且教貧苦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大減,篤定輸在起跑線。政策最大的成效,擾民之餘,根本就是造就貧富懸殊和跨代貧窮定局。
「對香港學生有益,越快推越好」的並不是「帶眼睇路」的巨額教育資助,而是更公平的教育機會,起碼是增加本地生的大學學位名額。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