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悶」演講會 - 徐緣

「沉悶」演講會 - 徐緣

倫敦有一個演講會,叫「Boring Conference」,演講主題有一重要標準:「悶」。擺明車馬悶,但卻辦了足足六年,還能坐到爆滿。
Boring Conference的源起,來自英國Marketer兼作家James Ward的一個玩笑。2010年有位仁兄想在倫敦舉辦一個名為 Interesting Conference的演講會,但臨時在網上宣佈因為事忙要取消,Ward玩嘢留言回覆,說自己鍾意悶嘢,Interesting的搞不成,何不以Boring代之?誰知這句戲言引來網絡關注,紛紛問起購票詳情,促成Ward認真舉辦了這個「悶會」。
悶會的選題必須要悶,專講一些芝麻綠豆無人問津的小事小物件,每人講十分鐘。但原來題目悶到極限,反而會引起你的好奇心。悶會過往題目包括:獨立小書店的紙袋、「The」這個字、馬桶廁紙保養法、自動販賣機的聲音、Barcode、世界各國國歌的相似度研究、1999年一部噴墨打印機、1961-1998年間的德國馬路交通燈考。
題材看似悶爆,但經一些儍佬用心鑽研,最平凡最無厘頭的東西,也可講出趣味。有一年的Boring Conference便找了砌圖愛好者Jason Ward演講,他告訴大家,原來坊間買到的1000塊砌圖,大部份其實是1026塊,因為用上38塊x 27塊的設計。下次你買了盒1000塊砌圖唔啱心水,或許可以理直氣壯叫回水:「嗱!多咗26塊,唔符合商品說明條例!」
設計歷史學家Ellie Herring有年講街燈設計,原來當年街燈面世時,引發了一點社會爭議及不安,投訴者主要是女士,原因在於街燈讓她們的外表與化妝無所遁形。我想起老蘭的翠華。
悶會不悶,除了選題夠特別外,我認為也跟預期管理有關。人類很特別,若講明是個有趣講座,你反而會在意當中的悶場,反過來講明悶爆,你又會對沉悶中的一點趣味特別敏感。這類開首擺明趕客的「Anti Marketing」手法,會有一定吸引力,營銷最忌中庸,正到爆做不成,頹到爆反而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就有一所名為「Museum of Bad Art」的私人博物館,專門收藏一些被人當作垃圾丟棄的藝術作品,該館的宗旨,是要「表彰那些作品不被展出和讚譽的藝術家們的勞動成果」,結果引來傳媒報導,人氣急升。館藏招致賊人偷竊,博物館需要加強保安。
一件事悶或廢到盡頭,能否變成型的一個關鍵,是件事做得有多認真。鍥而不捨,能將無聊昇華為專業。我聽過不少博士後的研究領域,一般平民百姓都可能視之為無聊至極,例如曾聽說一個中文系博士的博士後研究題材,是「逗號」。Boring Conference題材沉悶,都還能引人認真聆聽,我認為亦出於聽眾對講者那一份認真與執着的尊重。
有一位叫 Peter Fletcher的演講者,他每次打噴嚏都會作一簡短記錄,包括打的時間、日期、地點、與噴嚏強度。這個古怪行為,若果只做一次半次,你會以為他發神經,但Fletcher作如此記錄,足足做了8年。他在演講會上將這8年的統計做成「噴嚏Big Data分享」,內容吸引過Ted Talk(最少我覺得)。無聊嗎?低能嗎?他其實是位專業人士,有個勁朵,叫「Biostatistician(生物統計學家)」
之前公開演講有關「個人品牌建立」,我提到要有自己的創作,不少人問到,覺得大路創作都給人做了,想不到有趣的東西能夠突出自己形象,可以幫到自己事業。無聊事認真做,正是其中一條血路。或許內容九唔搭八跟工作職業無關,但當中反映了一個最重要的處事成敗要素:毅力。 http://sneezecount.joyfeed.com/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