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專生齊撐「棚仔」靈感人情味滿載

女大專生齊撐「棚仔」
靈感人情味滿載

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料今年第3季清拆。民間團體提出重置棚仔的「311方案」,冀善用同區的通州街街市,1至3座用於安置布販,第4座設服裝資源中心,第5座則讓設計學生營業及成立社區資源中心等。棚仔關注組、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昨午在通州街臨時街市外舉行論壇,討論重置方案,並設布藝墟,齊撐棚仔。

「棚仔係一個充涉感情同人情味嘅地方。」大專三年級生Kiyo和Ling下午在布藝墟擺檔,檔名叫「流浪十八」,遊走18區透過畫畫拉近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Kiyo本身念藝術,家住港島東區,眼見筲箕灣東大街近年變化大,「想將藝術投入社區,作為香港人,點解唔去了解其他地區而要去旅行?」

深水埗是她們的計劃第二區。Kiyo說,念中學時有玩布藝,弄布公仔,不時到訪棚仔。她認為發展雖有需要,但棚仔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地方,「其實佢可以自然發芽生長,點解要搞佢?」她直言棚仔是手作人的天堂,是尋找設計靈感的地方,滿處都是人情味,所以對政府要清拆棚仔感到很失望,今午要到來親身表態,「希望大家多啲關注」。

同行的Ling也說,棚仔甚有歷史價值,更是深水埗的地標,「可以話係全港唯一的布藝市場」,應予以保留。

家住南區的張小姐亦帶同3歲兒子擺檔,售賣布製的收納袋、口水布、尿片袋及錢包等,大部份布料都購自棚仔。原任職清潔公司的她,產子後在家做手作,並在網上賣。近年她首次來到棚仔,才驚覺附近有很多露宿者,「香港點解會搞成咁?」棚仔擬於通州街街市重置,她擔心影響無家者,連露宿地方也沒有,應先安置露宿者上樓。

她坦言,清拆棚仔十分可惜,若重置後連同其他街市濕貨一同擺賣,失去特色之餘,也不方便。她認為政府應獨立重置棚仔,就如玉器市場、菜欄等,「其他欄都有,點解布欄會冇?」

在棚仔協助家人開檔20多年的商販李小姐首次「擺街邊」,「我第一次拋頭露臉,以前冇咁大勇氣,而家有咁多人支持,街外人都嚟撐場,我哋更加要落力啲」。在棚仔開檔多年,她善於加工,改衫修裙有一手,「有乜衫唔啱著,即管攞嚟考一下我,睇吓改唔改到」。

她擔心日後重置與其他商販安排在一起,不被容納,故支持「311方案」。除其中3座用作安置商販外,另外2座可讓學生發揮設計創意,展示作品甚至經營,培育人才,「佢哋未係鄧達智咁出色前,都要有物質同精神上嘅支持」。她希望政府接受民間的「311方案」,「一定堅持,否則一句說話到底,不遷不拆」。

另外,約有30名商販及街坊等出席論壇,多名義工講解「311方案」的社區規劃。建築師Charles表示,方案可讓不同布販一同經營,也可承傳棚仔的布藝文化。他指通州街街市3座只勉強夠安置布販,另外兩座是必須的,若沒社區和文化承傳,就失去棚仔本身的文化涵養。

規劃師Kate也說,方案把通州街街市成中心點,可連結附近公園和公共空間等。建築師阿鋒則指,方案不但關注重置布販,也連結社區解決不同問題,如提出設無家者宿舍,並建議用兩層高貨櫃設單身人士臨時房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