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品遊客形同刁民,香港人應有不少感受。特別是服務性行業的從業者,平日接觸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見盡人生百態,必定有着不同的感受與經歷。本周「有理就講」議題為「無品遊客有幾極品?」以下是從事酒店餐飲服務業數十載的港人Tommy所寫文章,讀者不妨細味:
我在香港一間五星級酒店餐飲部服務數十載,經常需要面對本港客人、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遊客,以及回歸後的內地同胞,各有不同感受和經歷。「無品遊客,有多無品?」這議題,在我從事的服務性行業中應該並不存在。原因是,我的服務金句:「顧客永遠是對的。」但時移世易,加上與顧客距離越拉越近,面對面的接觸也趨密切。以前,客人稱呼我們為「waiter」或是「侍仔」,地位低微,現在則叫我們為「服務員」,成為專業人士,名稱上也多了一份尊重。
過往多年來的體驗,讓我學懂以甚麼方式服務客人,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有些經歷也令我不高興和沮喪,我希望將這些經歷與大家分享。
美國客:鮮嫩乳鴿片誤當牛肉片
故事是發生在九十年代,一名來自美國的中年女士,獨自享用晚餐,其中一道菜式為「菜遠乳鴿片」,她吃了一口後,就詢問服務員是否她點的菜式。她指自己點的是「乳鴿片」,而口中的味道竟是牛肉。她以英語質問:「自己來自美國,每日都吃牛肉,你們是高級酒店,為甚麼欺騙人?欺騙遊客不懂,錯了就要承認,要誠實才對。」她強調,可以接受錯誤,但不能接受欺騙。無論我們怎樣耐心解釋和證明,客人也不願意接受意見。最後,客人並無結賬,事後還要撰寫一封投訴信給酒店,並要求辭退那名告訴其是乳鴿不是牛肉的員工,只因員工對其不禮貌的態度。
對於美國女士的不滿,經內部檢討後認為,她點乳鴿是其一個新嘗試。她自以為乳鴿的味道應該很特殊,而乳鴿片鮮嫩的口感猶如牛肉片,而餐廳竟把價錢較便宜的牛肉充當乳鴿給她吃,甚至誤以為服務員將錯就錯,把另一顧客點的菜式送上。所以,她自以為是的態度,堅持餐廳員工有錯,認為酒店欠她一個道歉。事後,酒店也作出跟進,由於該前線服務員並非犯大錯,並沒有遭辭退,只是處理客人的應對上有改善的地方;加上他當時花了相當長時間耐心解釋,但客人始終未有接受。
日本客:杏仁豆腐內的「膠粒」
許多人認為日本人是最好的。日本人展現的合群性、服從性,以及禮貌周周,只要他們認為物有所值都願意花費。在香港那個年代,日本人是最受歡迎的遊客。我的另一故事,正是發生在日本遊客身上。
一名中年的日本女性,在酒店餐廳的整頓晚餐中,她表現得十分客氣,面上也帶着滿意的笑容。不幸的是,她吃完甜品「杏仁豆腐」後,面色一沉。原來她發現了甜品內有一小塊猶如玻璃般的「膠粒」。她將這「膠粒」放在餐桌上,將盛載甜品的玻璃碗摔在地上,再用日語高聲叫喊。
當時附近的同事為之驚呆,立即趨前查問欲作出安撫,但對方只能操說簡單英文,服務員也只懂簡單日語,雙方未能作出妥善溝通。這日本女客人情緒已陷入失控,她將桌上的餐具全部掃在地上,突然在座椅上霍然站起來,邊走邊叫,由餐廳的一邊走往另一邊,沿途經過沒有顧客的餐桌,就將所有餐具掃在地上。她一直走出餐廳門口,將酒店裝飾的古董花瓶一手掃在地上,全餐廳的顧客為之側目,也被其行徑嚇倒,根本不知道發生甚麼事。
在千鈞一發之際,同事手足無措下,當中一名部長跟隨着她走到門口,希望能上前協助,或作出安撫甚至道歉。在二人的言談間,對方似乎拒絕跟部長溝通,竟然還大力摑了部長一巴。部長本身性格剛烈,按捺不住正想還手,幸好我當場制止。這日本女顧客仍然邊走邊叫,然後離開餐廳。
在食物中發現一些異物,特別在飲食業界,以及發生在五星級酒店內,肯定是不能原諒的事情。這日本女客人的行為,又是否算得上「無品」呢?
英國人:無視規矩的通融
最近關於香港特首梁振英女兒行李事件,令我感受到顧客在特殊的情況下,要求一個幫助或通融,特事特辦,以趕及連人帶行李一併登機,這是可以理解的。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五百多次的通融又是否稍為多了一點?或者,這已成為一種習慣,鼓勵入境人士輕視機場安檢程序。作為一名客戶服務的前線人員,在執行程序時,選擇方便入境人士或採取通融考慮時,怎樣進行取捨呢?該前線人員又是否享有這種權力呢?在我們的酒店裡,也有既定的「政策及程序」(policy and procedures),需要前線人員按照政策執行。在我記憶之中,都有這方面的一些投訴。
一名本港英籍人士帶着兩名孩童進入餐廳,因為酒店需要嚴格執行「孩童規則」(children policy)。我告訴該英籍人士,若孩童小於六歲不可以進入餐廳。豈料,該英籍人士大聲以英語喝道:「我一定要進入餐廳用膳,因為我的小孩沒地方可去。你不要再囉嗦,不然我將會將你擲出窗外!」當時,我只好一再重申,我需要執行任務,而這事件也令我有點氣結。
另一次同樣發生在「孩童規則」上。一名新加坡遊客,同樣攜帶孩童進入餐廳,我如常向該遊客解釋,需要執行該規矩。該遊客竟然對我說:「你這些香港人,經常把亞洲人看低,只給歐洲人特殊待遇!我有見過你們的餐廳孩子進入。你分明正在歧視亞洲人,你知否已觸犯《歧視條例》?」該遊客的說話也令我相當不快。
事實上,我也反問自己,當中有否歧視華人呢?我相信,該新加坡華人本身已將種族和國籍分等級,早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反過來誣衊餐廳給白種人優待。何況他也並非餐廳熟客,信口開河說曾看過餐廳容許孩童進入。而英籍人則顯然是鑽空子,他忘記了時代正在進步,反而我是貫徹酒店一視同仁的方向,不會對其作出任何妥協和讓步,輕易破壞酒店多年建立的信譽。
回歸後,自由行的中國遊客增多,香港經常看到內地遊客穿着睡衣、拖鞋、短褲在酒店大堂走動,在餐廳內隨時隨地吐痰,甚至直接吐在地毯上。香港對這些行為真的是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些例子就以中國內地人特別多,幾乎是俯拾皆是。
總括而言,我們談及「無品遊客」,不限於任何國籍和種族,究竟有多「無品」,你們可否在這裏找得到呢?
酒店餐飲從業員 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