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一向以大片獨具風格的壁畫聞名,這些街頭塗鴉反映出這城市的多元文化。即使身處文化大熔爐,兩位藝術家卻因擁有女性、亞裔身份,每日繼續與刻板印象對抗。專畫壁畫的她們在這個大城市中,扮演着打破固有印象、促成社群融合的角色。
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
33歲的Elaine Chu和Marina Perez-Wong同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三藩市人,但因有亞裔血統,身材又嬌小,經常被質疑她們壁畫藝術家的身份,「我們個子很小,有亞洲人的臉孔,又是女性,每次站在鷹架上作畫,有些男人就會說『你需要幫忙嗎?』『不要受傷了』等」。
喜歡畫畫的她們,認為可以完成像壁畫般巨大的作品,能帶給他們莫大的成就感,「能創作出比我們還要高大好幾倍的東西,尤其當大家看到我們都不認為我們做得到,都覺得『你們可以畫這麼大的東西?』是很值得的」。
Elaine以教會區(Mission)著名的The Women's Building壁畫為例,指當時每一位藝術家都是女性。兩人都在教會區長大,小時候就是看着這些女藝術家,覺得自己「也可以和她們一樣」。
成長過程中,教會區是當時三藩市少數族群聚集的區域,這些族群落腳後,開始跟原住在這裏的族群爭取權益。因此少數族群藝術家的作品,一定會和社區結合,具有特色且「平易近人」。這對她們來說,就是「街頭藝術」的核心,「你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在上面畫個河馬之類的。街頭壁畫是一個社區縮影,它們講述那個地方的故事或是歷史,像時間錦囊一樣保存社區的記憶」。
三藩市是街頭藝術的領頭城市,這點令她們引以為傲,「那時候的教會區和嬉皮區充滿濃濃的政治味,街頭壁畫就從那裏開始。這麼多不同文化的族群,就這樣透過畫畫展現自己,又能在這個小泡泡裏和平共處」。
被問到塗鴉(graffiti)和壁畫(mural)的差別時,她們笑着解釋,其實就是合不合法的差別,「但都是街頭文化的一部份,也都跟生活很貼近,都是藝術」。
談到三藩市最近面對的「社區高檔化」(gentrification)危機,Marina透露那對街頭藝術有一定影響,但除了對抗,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大眾」。
據她觀察,現在壁畫的社區價值逐漸消失,反而藝術家的個人身價則有所提升;但她們的工作就是反映出這樣的變化,且盡量發揮影響力,「這不是非黑即白,不是每一個新來的住民都是來開咖啡店的,有些是衝着這城市的特色而來,我們希望將他們的聲音也納入對話中」。
兩人目前正修復一幅Marina 17歲時在Powell捷運站遊客服務中心前畫的壁畫,該壁畫結合了三藩市著名的景點,包括金門橋及海灣大橋、九曲花街、市政廳等。她們這次與一間非牟利畫廊合作,邀請一班青少年一同參加翻新,希望籌得4,000美元(約3.12萬港元),為舊壁畫加上兩面新嵌版,畫上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