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歐洲國家盃決賽周規模擴大,由以往16隊增加至24隊,競爭的激烈程度可以預見。加上今年是美洲國家盃100周年,也算是一項盛會。因此,今年可謂足球壇的重要一年,也是香港球迷引頸以待的大日子。
但同時,大賽年也往往是賭波風氣熾熱的日子。根據一項政黨最近發佈的調查結果,在200多位受訪者中,有超過4成是在21歲以前便開始賭波,而一成四更是未成年便開始賭波。
回顧歷史,政府2003年開始將賭波合法化(官方的說法是足球博彩規範化)時,不少團體都大加反對,除了擔心病態賭徒問題外,更擔心青少年從此泥足深陷,成為病態賭徒的接班人。
10多年來,單以東華三院平和坊(戒賭服務)的數字來看,求助個案總數已達到接近6,000宗,即平均每年超過400宗。五成三的求助人在21以前便開始賭博,其中4%更是在10歲以前便開展其賭博生涯。
這些驚人的數字,其實反映了政府和馬會的推波助瀾。隨着馬會的賭波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加上投注站的改善裝修(例如有落地玻璃的地舖、現場直播球賽等),已將賭波包裝成為吸引的、正常的消閒活動。這個「常態化」的過程,讓青少年有一種「不外如是」的感覺──不是覺得賭波沒有甚麼吸引的地方,相反覺得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不用偷偷摸摸。這種「常態化」其實是使他們有可能不能自拔的開始。
要改變這種「青少年賭波常態化」的情況,馬會應該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單要避免大張旗鼓地宣傳賭波的花式,更要防止青少年覺得賭波是常態、不賭波是病態。馬會第一步可以做的,便是將地舖的落地玻璃改為有遮掩的牆壁,甚至搬到樓上舖。而政府亦應在政策上調整,以不鼓勵賭博代替大力提倡賭博(美其名為打擊外圍)。
畢竟,青少年成為病態賭徒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會遠遠高過博彩稅的收益。整個社會亦會得不償失。
郭毅權
港專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