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話劇,誰與爭鋒。
子華的《前度》即將面世,門票未出爐便已售罄,更聞說炒票活動極其踴躍,一票難求之際竟有人出價近萬元。為他高興之餘也為他擔心,人紅便有紅的副作用,因傳媒也要分享。
上月一期《東周刊》他再次走上首頁封面,大字標題:「神級冧女斷正」。這標題當然吸引,但是封面下角竟然有醫生照片,標題是「病樣秘會癌症名醫」。這標題對醫生來說卻極不吸引實有點殃及池魚。
故事手法實有點兒卑劣,主要照片是子華跟兩位女士共晉晚餐,只是圖像單見一位,故令人感覺是所謂燭光晚餐,其實醫生也認識這位女士多年,絕無半點可能性。而醫生更無辜,照片是醫生跟子華在酒店門前上車,令人懷疑兩人一起行動,頁內更加插說有女伴同行。當然記者大人不會說出這照片是超過一年前被拍(醫生也不知道曾被偷拍)。
這是普通炒作故事,實無傷大雅,醫生形象本來也不大正經,多點花絮也無妨。惟令人讚嘆是記者大人的寫作手法,好一招《意味著》(IMPLICATIVE)用得出神入化令人想入非非,故此便討論一下,IMPLY跟INFER的分別,好讓讀者遇上這類文章時能辨別。
IMPLY跟INFER同樣是把實質資料顯示在讀者面前,IMPLY是以誘導方式讓讀者去意味結論,而INFER是以邏輯方式按資料為讀者作上結論。
舉例某報章有關臍帶血儲存的廣告,列出的資料包括:
(一)某小朋友不幸患上血癌,接受多次化療。
(二)爸爸心痛兒子受苦,醫生說要找幹細胞移植但公共血庫找不到脗合個案。
(三)剛好遇上母親懷孕,剛出生便儲起弟弟的臍帶血,幸好完全脗合,幹細胞移植後病者得以完成康復。
意味性(IMPLICATIVE)的結論是每位初生嬰兒都應儲起臍帶血作保險,以備不時之需,聽來合情合理,相信不少讀者也會深信無疑,這也正是意味性寫作的威力。主要留意是作者刻意避過了一些重要資料因而令讀者錯誤地去意味,例如作者不會坦白地說在幹細胞移植前,病者必要接受高份量化療,故此臍帶血並不能代化療;又例如弟弟出生時所留的臍帶血份量足以作移植之用,但自行保險性儲存的份量夠與否卻未可而知,更加未能肯定是多年存後的幹細胞,能否有同樣生存能力更是未知之數。
故此,看文章時不妨找出作者的IMPLY再加上自己的INFER,閱讀便更有味。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